以人才驱动加速国家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研究_产业研究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浙江工业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以人才驱动加速国家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研究

栏目:产业研究 点击量:5,309 发布时间:2018-02-27

  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156家,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

  2016年,纳入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8.77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8%,吸引留学归国人员12.6万人,引进外籍专家1.8万人,外籍常驻人员6.7万人,人才在国家高新区产业升级、技术革命、园区运营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家高新区趋同性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引进日趋白热化、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已凸显出来,成为影响国家高新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和制约瓶颈。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坚持把人才发展作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动人才与科技同频共振,推进人才与园区建设的无缝对接,推动人才工作更加贴近产业发展主战场。依托山东省级人力资源改革试验区,济宁高新区在人才和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创新突破,全力打造“人才智力高度密集、科技金融高效融合、创新平台优势凸显、创业环境国际接轨”的人才高地。

  以人才工作助推区域发展的路径和实践

  济宁高新区创建于1992年5月,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是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试点高新区,也是山东省科技金融试点高新区。2015年12月,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复济宁市建设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目前,济宁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4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员占比达到56%,拥有两院院士10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2人、济宁市511人才33人,集聚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家人才300余名,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一、集聚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一是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济宁高新区瞄准新兴信息产业精准发力,强化人才与产业互动。软通动力、文思海辉、甲骨文等IT巨头集群式落户,一期投资15亿元的华为济宁云计算数据中心即将竣工,园区信息产业近两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有效搭建了人才落地平台。配套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在线实训、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形式,每年培养IT人才5000名,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二是“双招双引”有机融合。借鉴国内其他高新区先进模式,集中招商资源,完善招商政策,创优招商环境,整合成立了投资促进局,将人才工作目标分解到各个产业,实行“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融合,并将人才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作为重点评判指标,促进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同时部署、一体推进。三是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引智联络点,依托园区内的跨国公司本部和园区企业驻外办事机构聘请引智专员,策划实施圣地英才回归计划,鼓励企业开展境外交流活动,每年给予专项引智培养经费,重点引进培养急需的国际化人才。

  二、建设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一是加快共享平台建设。按照“有团队、有人员、有实体、有经营”的思路,推动17个行业公共平台开放运营,12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共享,实现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互联互通。建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产学研基地、创意大厦等创新载体,拥有3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省级孵化器,10家经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6家省级众创空间,各类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200多家,毕业企业近6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9家。二是抓好人才创业培训。依托济宁高新区创业大学,搭建创业培训服务平台,为创业群体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完成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积极推进创业大学分校区建设,济宁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大学分校区建成投入运营,与曲阜师范大学签署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协议,定期开展 “草根创业·我是CEO”青年创业大赛。三是持续强化金融投资支持。8万平方米的资本中心已投入使用,集聚银行、证券、基金、股权投资等机构32家,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山东省首家专注于以资本市场扶持企业发展的创新示范平台。持续向实体经济输血,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服务,有效解决了人才融资难问题。

  三、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是打造人才联盟服务综合体。坚持市场化聚集人才,进一步推进人才联盟建设,吸纳会员单位240余家,并与8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人才培养、引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人才平台。挖掘区域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引进、培训、猎头等服务,有效促进了园区企业由生产增长型向复合增长型的转变。二是引入品牌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了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孵化基地、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基地、考试教育培训基地、关联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重点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投融资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传媒营销企业及其他企业和人才相关服务类企业,目前已引入领英中国、万宝盛华、上海百仕瑞等服务机构40余家,构建了高端人才寻访、专业人才猎聘、专业模块培训、人才素质测评、信息交互平台、创新创业咨询的产业链条。2016年,济宁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产值5.7亿元,占济宁市70%。圣邦人力资源集团成为济宁市首家挂牌“新三板”的人力资源企业;2017年上半年,济宁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增长214.9%。三是优化配套服务。全面推行股份制、合伙制等市场化运行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提升企业服务满意度。建成启用“一网四库”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集人才交流、信息分析、网上办公等功能于一体,为有关社会组织提供一流的办公辅助,并引入最慕咖啡作为内部服务商,为社会机构举办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四、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配套环境。一是打造联谊平台。先后成立了济宁高新区企业家协会、人力资源俱乐部、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机构,申报成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报国基地、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突出行业协会作用,承办“百名海外信息技术博士济宁行”“全国装备制造产业论坛”等活动,广泛凝聚各类人才。在架起“连心桥”的同时,突出“智囊团”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提升建言献策。二是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将人才服务职能全部下放窗口,建立“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各相关部位抽调专人集中办公,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三是扎实推进“圣地智家计划”。5000套人才公寓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启用人才公寓3800余套,入住各类人才6000余人。孔子国际学校办学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全贯通,与国内知名教育品牌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合作设立的海达行知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可达1万人,为人才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教育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实际工作中,济宁高新区仍然有诸多问题待解。一是市场运作体制机制不活。政府管理的“痕迹”仍比较浓,市场化的路子没有完全走开,在集聚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市场化服务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二是人才评价机制相对滞后。没有充分发挥业内专家以及相关第三方机构在评判中的积极作用,依托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的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没有破题。三是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不紧密。忽视了人才项目与资本和技术的对接,容易造成人才项目引得来、留不住,人才创业项目缺乏社会资本扶持,创业成功率不高。

  人才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济宁高新区应围绕高端产业项目集聚人才、围绕前沿科技研发创新机制、围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以更大力度地推进实现人才服务市场化、人才评价社会化、人才流动自由化,为人才改革工作探索更多的可复制的经验。

  一、坚持人才服务市场化。重点在人才服务的市场化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在为企业服务上“摒弃”传统的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模式,注重培育人才服务产业,变“直接服务”为“购买服务”,提高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效率。依托山东省内首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试点依托人才联盟公司,采用股份合资、项目合作等方式,与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快速聚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发展远程见工、猎头招聘、业务代理、市场调研、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人事外包等新兴业态。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

  二、坚持人才评价社会化。探索建立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人才的特点,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业内专家及相关第三方机构在评判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人才评价公信力。试点建立惠普信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将信息专业人才的评价交由专业机构,政府进行监管,对经认定的软件信息专业人才可享受山东省相应技术职务资格待遇。同时,在评选省级创业人才项目时,增加社会资本实际投资情况的权重。

  三、坚持人才创业系统化。注重把创业人才的培育作为重中之重,构筑创业项目、资本对接新平台,着力整合人才、项目、资本、市场、众创空间等多个创业元素,搭建集项目资本对接、产品展示交易、技术交流合作、市场营销拓展、引才聘才交流为一体的对接新平台,拓展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为创业者打造“孵化+投资+产业资源”的一站式创业生态圈,实现“帮项目找资金,帮资本找项目,帮人才找市场,帮企业找人才”的目的,形成链条完整、平台丰富、主体活跃、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大环境。

  四、坚持人才培养产业化。建设国际化人才产业生态圈,发挥美国惠普、甲骨文、IBM等国际IT企业的领军优势,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形式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积极推动达内、北大青鸟、印度NIIT等知名IT培训机构在园区设点布局,在软件测试、IT运维管理、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开发等方面,每年培养10000名IT人才,建成国际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中心。依托济宁大学园,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实训相结合,联合省属高校和 “211”院校联合办学、共建专业或设立专业硕士、博士培养站点,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定制化培养人才,打造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教育资源,建设全球互联网+教育运营中心。

  五、坚持人事制度创新化。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方式”的思路,实行档案封存,全面打破身份、级别、职务、编制等限制,坚持因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推行全员合同制管理,建立特色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地方财政实际建立工资标准,实行工资与聘用的岗位、职级、工作业绩挂钩,打造良好的人才公共服务软环境。(作者单位:济宁高新区)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网站咨询服务

020-8359187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