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门又放大大大大大招了!_园区信息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浙江工业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看,江门又放大大大大大招了!

栏目:园区信息 点击量:798 发布时间:2019-11-15

  江门蓬江区江心岛,机器轰鸣,热火朝天。11月1日,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科创中心、科技产业园(一期)、玫瑰园人才公寓等四大项目在此同步动工。一座人才岛正在加速蝶变。

  在新会,珠西枢纽江门站的施工现场同样如火如荼。这个广东省第四大交通枢纽,汇聚深湛铁路、广珠城际、珠江肇高铁等多条轨道交通线,预计明年就将建成使用。

  这是江门拥抱大湾区、建功新时代的一线传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行曲”奏响,美好的蓝图正转化为五邑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江门将突出近期目标,谋划长远,“五箭齐发”,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沿海经济带开放高地、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和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市,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贡献江门力量。

  剑指先进制造业强市,提升能级量级

  今年8月30日,在位于江门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由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广东公司”)生产的深圳地铁6号线首列车正式亮相。

  与此同时,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动车组检修基地正式奠基,可实现动车组本地批量化高级检修。这也标志着江门在轨道交通产业版图上更进一步。

  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江门近年来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推动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珠三角城际、广珠城际CRH6型动车组,东莞地铁2号线等地铁车辆陆续从这里“驶出”。

  江门市新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已集合13家知名配套企业,形成具有每年新造400辆生产能力的全链条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基地,未来将成为集制造、研发、物流、生活服务、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配套园区。

  位于江门新会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 杨兴乐 摄。

  作为珠江西岸制造业重镇,江门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重点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特色平台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经济的能级与量级。

  江门将加快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存量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着力推进五大万亩园区提质增效,积极承接深圳、广州产业转移,探索建立“广深总部+江门基地”“广深研发+江门转化”产业合作体系,引进并落地一批投资10亿元、20亿元产业项目,谋划50亿元、100亿元重大项目,力争每年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

  在科技创新领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是目前江门最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相关单位正紧锣密鼓开展地下实验大厅的建设。江门将以此为依托,延伸大科学装置的辐射带动作用,谋划建设中科院·中国(江门)国际科学小镇。同时,以五邑大学为支点,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环五邑大学创新生态圈。

  银湖湾滨海地区和人才岛两大平台建设也在衔枚疾进:前者计划引入有实力有经验的央企或国际资本,高标准推动整体开发和产城融合,加快中科院新澳开物生物等一批启动项目落地建设。后者动工项目已经达到39个,将打造为大湾区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的重要支点和智慧城市建设标杆。

  建设珠西交通枢纽,支撑经济腾飞

  1906年,由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创建的新宁铁路正式动工。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筹经费建设的民营铁路,也是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100多年后,交通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同样在新会,珠西枢纽江门站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后,这将是省内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江门,将承担起珠三角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交通门户的重要功能。

  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是江门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江门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构建高铁、城市轨道、高速公路、港口、机场“五位一体”的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网络,实现一小时通达大湾区枢纽机场、一小时通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市域主要城镇。

  建设中的珠西综合枢纽江门站,未来可期。杨兴乐 摄

  江门还将织密城市快速路网,重点推动江门大道南、会港大道、滨江快线、发展大道东过江通道、台开快线、G240新会段等项目建设,实现市内“毛细血管”无缝对接区域“主干动脉”。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益互联互通,江门将高效对接广深港澳四个中心城市,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涌入江门,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江门籍侨胞、美国广东侨胞联合总会总理林建中说,“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江门已经迎来‘起飞’的重要机遇。希望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与家乡在贸易、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带动系列产业发展。”

  对接国际国内,迈向开放合作新高地

  “做标书的环节省略了,投标的时间也节约了,方便很多。”去年6月29日,广东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在江门启动试运行并达成首单交易,中选中介机构负责人张棘高兴地说。

  近两年来,江门改革成绩斐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和督查激励;在全省首推商事登记“微信+智能化审批”,电子证照应用全面铺开,全市开办企业实现一天办结;率先在全省实行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累计共287个项目试行承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今年预计减税降费超过100亿元。

  营商环境的优化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1-9月,江门新登记市场主体6.74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51.3万户,总数同比增长19.86%。

  接下来,江门要继续深入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与港澳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合作模式创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优质要素聚集的开放合作新高地。

  对标最优最好最先进,充分借鉴广深港澳经验,江门将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双随机一公开”等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一门集成”无差别受理,继续拓展“粤省事·侨乡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全力打造“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2020年底前实现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四个100%。

  抢抓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江门还要加强与港澳经贸界的对接合作,推动三地“拼船出海”,携手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创外贸发展新优势。

  以侨为桥连四海,共筑华侨华人精神家园

  幽幽潭江边,中西合璧的建筑林立,赤坎古镇既流传着关氏、司徒氏崇文尚义、竞争共荣的故事,也见证了《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知名电影的诞生。这里即将化身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古镇类大型文旅项目。

  去年11月,赤坎古镇拉开整体保护开发大幕,建设集旅游服务、文化展示、综合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域旅游赤坎项目。

  这是江门做好侨乡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活化利用的缩影。

  未改造前的开平赤坎古镇。杨兴乐 摄

  “侨”是江门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也是江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特殊纽带。围绕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江门将以侨为桥共建人文湾区。

  今年11月13日至15日,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在江门上演,通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球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从江门、澳门、香港到马来西亚沙巴、印尼雅加达、美国洛杉矶,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不断跨越,明年3月将首次踏足中美洲,登陆巴拿马。多年来,大会加强了海外青年新生代与祖籍地的联系,为青年自身事业发展、江门经济社会进步、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江门将继续擦亮“中国侨都”“开平碉楼与村落”等文化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五邑大学成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推动江港澳三地合作开展侨乡文化研究;加强与港澳及全球华侨华人社团的交流交往,打响“少年中国说”、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等特色活动品牌;与广深港澳联合开发“一程多站”旅游路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打造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基地、文明互鉴交流典范和华侨华人精神家园。

  推进“湾区通”工程,打造高品质城市

  一连串数据印证了江门与港澳的深厚渊源:祖籍江门的香港居民占比在20%左右,相当于每5到6位香港人中就有一位祖籍江门,总数超过百万。在澳门,这个比例更高,平均每3位澳门人就有一位江门乡亲,总数在23万左右。

  从经贸投资的角度看,港商在江门投资的企业有3000多家,占到江门全市港澳及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超五成;而澳门资本在江门累计投资企业931家,占全市港澳及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10.28%。

  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蔡勇看来,江门要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打造“中国第一侨乡”升级版,积极争取成为内地与港澳相关领域规则对接、政策对接的创新试验区,为江门在大湾区建设中抢占政策先机。

  近年来,江门稳步推进江港澳民生福祉衔接,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港澳居民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港澳居民在江门市就业参保约7000人,实现创业约3000人;积极推进卫生医疗合作,3个项目入选《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开展江港澳青少年交流120多批、1.4万余人次,与37所港澳学校结成“姊妹学校”。

  江门已明确,要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提升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市。

  江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图为五邑华侨广场。

  民生事业对接合作是重点。江门将围绕港澳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推动多领域标准互认、规则衔接、政策互通,便利三地群众交流交往;深化教育合作,完善江港澳“姊妹学校”交流机制,保障港澳籍人员子女就学;做好港澳居民跨境就医的政策衔接,支持江门市符合条件的医院纳入港澳在粤试点医院范围;推动湾区“社保通”工程,支持港澳居民按规定参加社保,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对话】

  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东望洋集团董事长甄瑞权:

  树立江澳合作样本

  从江门市区出发,驱车十几分钟可以来到滨江新城产业园,一座带有浓郁葡国风情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东望洋(江门)食品有限公司,厂区设计灵感来自于东望洋集团董事长甄瑞权。

  2011年的一次回乡考察,让在澳门打拼了二十余载的甄瑞权眼前一亮,萌发了在家乡投资食品产业的计划。2014年底,项目一期工程落成试产,东望洋品牌在江门较快地打开了知名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江澳合作日益升温,这让甄瑞权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事业前景。

  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东望洋集团董事长甄瑞权。

  将在江门开展第二期投资

  问:您个人发展的经历是怎样的?

  甄瑞权:从五邑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澳门一家中资机构工作。1999年,我开始创业,选择的是房地产和酒店领域。2003年,内地开放部分省(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之后,澳门的内地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为手信批发零售带来广阔的市场。于是,我选择进军食品行业,主打欧式面包及葡式饼食手信,兼具澳门特色。

  随着连锁分店数量增多,饼厂在澳门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扩大产能以配合产品出口外销,同时考虑拓展内地市场,我决定建设一座新的生产基地。

  问:为什么回江门投资?

  甄瑞权: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内地投资。2011年,经过一番考察,我有了回乡投资食品行业的念头,并在2013年完成工厂选址,2014年初开工建设,同年底一期工程落成试产。

  当初选中江门,主要基于几点考虑。其一,我经常来往江门与澳门,亲身感受到江门的发展速度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当地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强,为港澳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再者,我出生在开平,又毕业于由侨胞集资捐建的五邑大学,心里的家乡情结很深。

  这几年,江门涌现出不少新商城,城市商业氛围更浓了,外地游客也多了,这给东望洋等食品企业带来了市场新机遇。

  问:未来您有什么发展规划?

  甄瑞权:我们将开展第二期投资。整个项目的投资额预计为3.8亿元左右。我的设想是,立足江门,把澳门的特色食品,以及国际一流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生产技术带回来,并整合侨乡优势资源,将东望洋发展成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民族食品品牌,打造江澳合作的样本企业。

  支持澳门青年来五邑创新创业

  问:您还有另一个身份——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

  甄瑞权:这是我的第二个会长任期。目前,澳门江门同乡会拥有6万多名五邑籍会员。他们不少在江门、澳门都有投资项目。每个月,同乡会都会举办两三场比较重大的活动,做好在澳乡亲的联谊,讲述“一国两制”的澳门故事,传承爱国爱澳爱乡的传统,助力澳门和谐稳定。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同乡会的重要工作目标。每年,同乡会都会组织约一万名澳门居民,回内地进行民间交流,让更多澳门人增进对祖国的认知,了解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潜力和创业机遇,增强在澳乡亲,尤其是青年的家国情怀。

  此外,同乡会也在积极推动澳门与江门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服务澳门青年来江门等大湾区城市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问:当前江门与澳门的合作,面临哪些机遇?

  甄瑞权:江澳地缘相近,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习俗相近,超过30%的澳门居民祖籍地为江门,两地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澳门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会展业发达,但土地资源缺乏,老龄化相对明显,而江门土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两地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比如,江门旅游业与酒店业的人才,可以通过澳门输入,或派人到澳门进修。以食品制造业为例,澳门有着悠久的食品产业发展史,国际知名度高,又是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因此,可以考虑把江门作为生产基地,澳门作为出口基地。

  我相信,随着大湾区建设推进,江澳合作会更加便捷、顺畅。

  问:对江门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甄瑞权:作为“中国侨都”的江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提供相对优惠的税收政策、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等方式,吸引更多侨商回乡发展。此外,江门可以借鉴澳门旅游宣传手法,举办音乐、美食、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文化节,把侨乡特色文化推向国际,探索建立本土文化品牌,提升江门城市形象与吸引力。

  【声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制度创新是激发江门发展潜力关键一招

  江门所处的珠江西岸地区,作为广东珠三角及港澳,与粤西、中国大西南的衔接地带,起着“承东启西”的“中场”角色,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珠西实现更大发展,势必对粤西产生显着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助力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因此,看待江门和珠西的发展,不能囿于一隅,要从广东整体发展版图的视野来分析。

  在珠西地区,无论从土地资源、地理区位,还是制造业基础,我更加看好江门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首先,在地方产业发展定位方面,江门起步较早,目标明确,较早规划建成一批产业园,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大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而且,江门土地开发强度不高,在城市与产业发展上拥有较大空间。

  其次,江门较早与深圳、澳门等城市开展对接合作,先人一步主动承接对方外溢的产业和科技创新资源。这些年来,江门高新区主动对接深圳的科技、产业、资金,承接深圳特别是南山区的产业转移,在其中寻找适合移植和孵化的项目,成为深圳产业溢出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这种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会更加顺畅和频繁。

  另外,珠西与粤西连接最为直接的城市正是江门。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深江段等跨珠江口通道的建成通车或加速推进建设,江门轨道交通可以实现从支线到主线再到枢纽的跨越式发展,这将更加凸显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联系粤西的枢纽门户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发展成果基础上,江门全面建设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仍有不少工作要做。其一,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江门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推动建立产业集群,除了政府做好引导规划外,同时要发挥好市场作用,破除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尤其要培育一批“领头羊”企业。

  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这是激发江门发展潜力的关键一招。比如,江门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养生基地,但目前大湾区内医疗合作面临的政策以及人才瓶颈仍相对明显。江门如果能率先推进药品跨境、医师执业管理、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制度创新,破解粤港澳医疗合作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由其所衍生出来的人才瓶颈,并联合湾区内其他城市一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就有机会成为大湾区跨境医疗合作的“试验田”。

  在粤港澳大湾区“9+2”的城市版图中,各城市彼此间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只要江门的营商环境足够好、制度创新到位、市场机制作用足够充分,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就可以快速从大湾区内得到补充,推动珠西快速崛起。

  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龚春辉 戴惠甜 陈舒婷

  摄影摄像 郑一见(除署名外,部分视频素材由江门广播电视台提供)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网站咨询服务

020-8359187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