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潮州市饶平县,一幅振奋人心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大唐发电、华能风电、国电风能、广州港集团、厦门港集团、欧华能源、亚太集团、益海嘉里粮油加工和华瀛液化天然气等一批质量高、效益好、链条长、带动强的百亿级产值项目接踵落户。
放眼潮州,高起点推动陶瓷、食品、服装、不锈钢等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引导产业绿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老树发新芽”的动人景象每天都在精彩上演。
披荆斩棘创伟业,栉风沐雨写华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经济基础薄弱、百业待兴的潮州,甚至在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86元的潮州,如今彻底“换了人间”: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潮州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74倍,人均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近114倍。而更深刻的变化是,曾经的偏远小城,如今已成为区域交通中心,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连接点;千年古城华丽蝶变,焕发出全新活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现在的潮州,正以“融入大湾区、建好经济带”统揽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统领,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污染防治攻坚等五项重点工作,强化深化改革、基层治理两个重要支撑的“1+5+2”工作部署,努力实现工作新突破,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区位变优
与厦门深圳形成“2小时经济圈”
“去一趟广州要两天,最快也需要1天半时间,常常还得在鲘门过夜。”潮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卓辉铭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时的“路难行”,印象深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潮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外联络通道不畅,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了改变偏僻难行这一发展“拦路虎”,一代代潮州人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在交通建设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如今的潮州,公路成网、高铁飞驰、巨轮远航,人们的出行从原来的“路难行”转变成“路好行”。如今的潮州,已跃升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成为珠三角与海峡西岸之间的纽带,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潮州的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逐步完善。
潮州全市境内铁路通车里程由31.7公里增至117公里,增长269%。特别是随着厦深铁路建成通车和潮汕站的落户,潮州市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实现了铁路客运枢纽的从无到有,与厦门、深圳两地形成“2小时经济圈”。未来,加上即将运行的梅汕客运专线,筹建的沿海高速铁路和潮州港疏港铁路等项目,潮州市域内铁路里程将超过200公里,形成立足粤东、连通南北、辐射陆海的铁路网络。
伴随汕汾、汕梅、潮惠和潮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截至今年7月底,潮州全市高速公路里程由52.8公里,增加到129.7公里,增长145.4%,高速公路密度由全省倒数第2位跃至全省第13位。加上在建的大潮高速公路、潮汕环线高速公路,筹建的甬莞与沈海高速潮州东联络线、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项目,潮州市域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00多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有望于明年跃至全省第8位。
水运方面,潮州优势独特,潮州港地处海西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汇点、东临台湾海峡,是华南地区深水良港。潮州突破港口开发建设“单兵”思维,外引内联,进一步巩固与广州港、厦门港的合作。目前,共拥有可使用码头8座、泊位13个,已利用岸线6430米,其中5万吨级以上码头3座。
在深圳工作的张先生想出门游玩一番,于是周五下班后到高铁站坐车,晚上不到8时已到达潮州,还赶上了看一场潮州广济桥灯光秀。交通缩短的不仅是人们出行的时间,还有人们的心理距离。“以前总觉得潮州很远,现在感觉就是去隔壁城市一样。”张先生如是说。
接下来,潮州将着力抓好汕漳沿海高铁、大潮高速、潮汕环线高速和潮州港扩建货运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对外推进与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互联互通,对内打通城市交通堵点,为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产业变特
国字号产业“名片”纷至沓来
“新中国成立70年,就是潮州产业不断变特的70年。”潮州市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等新业态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显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日趋成熟。”
目前,潮州的农业已形成了茶叶、水果、畜牧、水产、花卉、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和铁皮石斛、佛手果等新兴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潮州市的凤凰单丛茶获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凤凰镇获评“全国十大魅力茶乡”、饶平县入选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不断推动潮州市特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数据显示,1949年潮州农业总产值仅为3.15亿元,而到2018年潮州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30.66亿元,增长超过41倍。
中国瓷都、中国食品名城、中国婚纱礼服名城……一张张国字号“名片”纷至沓来,彰显着潮州工业的独特魅力。“名片”的背后,是潮州逐渐形成的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不锈钢等八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潮州积极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化车间、3D打印、机械手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引领带动“潮州制造”向“潮州智造”蝶变。而在此发展过程中,潮州市的陶瓷工业突飞猛进,成为潮州工业名副其实的龙头。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潮州市于200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并在今年8月首次发布全国陶瓷行业首个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指数,促进日用陶瓷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潮州作为我国的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陶瓷产品影响巨大。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由枫溪生产的1.2米高三层“友谊通花瓶”,被作为珍贵国礼瓷送给金日成,在中国国内陶瓷界引起轰动。
“在‘友谊通花瓶’诞生的20世纪60至70年代,潮州陶瓷已基本形成产业体系。”据潮州陶瓷史专家、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介绍,在改革开放影响下,潮州出现了“家家捶泥,户户拉坯”的奇观街象,当时的陶瓷产品以日用陶瓷为主、陈设艺术陶瓷为辅,卫生陶瓷、电子陶瓷等处于起步阶段,日用陶瓷产品品种繁多,外销量迅速增加。
千年古城,向海而兴。依托区位、港口、交通等突出优势,潮州正以大平台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凤泉湖高新区、闽粤经济合作区、高铁新城、韩江新城四大发展平台以及潮州港经济开发区等七大特色产业园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项目进驻。
新加坡益海嘉里粮油加工基地、碧桂园全球智能卫浴产城融合等8个世界500强投资的实体经济项目以及华瀛、华丰等一批投资均超过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建设……潮州产业项目建设捷报频传,产业竞争新优势蓬勃而起。
未来,潮州市将立足产业优势,培育壮大工业陶瓷、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同时推动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大数据应用等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以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城市变精
“三城三都三乡”城市品牌形成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国庆长假期间,凉风习习,潮州广济桥流光溢彩,游客和市民跟着唱《我和我的祖国》,欣赏最新版的“凤城之光”。韩江东岸,笔架山的灯光切换成蓝色,如同璀璨的星河,与古城交相辉映。
回溯历史,1979年,潮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仅约2平方公里。“那时,西湖公园和韩江,还是潮州城市发展的边界。”潮州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负责人卢建州说,当时建材厂、水泥厂、冶炼厂、水运船舶修造厂等高耗能产业很多都集中在韩江东岸,而作为唯一连通两岸的广济桥很难满足当时的发展需求。
一年后,《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平面图(1980—2000)》出炉,这是改革开放后,潮州第一版正式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城区跨江向桥东发展的概念。此后,一河两岸的精致发展进入规划体系中。
“新区新城要有新气象,老城也要焕发新活力。”今年5月,李雅林刚上任潮州市委书记,便提出要按照省委对潮州提出的“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这一发展定位要求,在“特精融”上下工夫,优化新城规划,保育活化古城,让新城古城交相辉映,切实提高潮州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潮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以系统思维、全局观念、长远眼光来推进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治理,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潮文化精品城市,实现古城保育活化带动旧城更新改造、旧城更新改造促进新城开发建设、新城开发建设支持古城保育活化的良性循环。
依托潮州底蕴深厚的文化,潮州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全市各大景区景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如中山路工艺街景观改造、西湖夜景提升、一江两岸亮灯工程、牌坊街传统民俗表演等旅游配套建设遍地开花。通过将潮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古邑、旅游名城”惊艳世人。
“潮州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了,很多外地游客来旅游,我觉得很自豪。”潮州市民卢奕湘说。潮州手工艺精致、潮州菜精细、潮州陶瓷精美……潮州的形象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丰富。
今年8月,潮州市首次组团参加深圳侨交会,集中对外展示“三城三都三乡”城市品牌形象,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国婚纱礼服名城”“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着名侨乡”“中国工夫茶之乡”。
有这样一组数据彰显着潮州的吸引力:2012年全市旅游收入74.8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491.6万人次;到2018年,全市旅游收入306.35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2007.23万人次。近年来,潮州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平均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
时光印记
潮州广济桥:
从交通纽带蝶变为精神纽带
在潮州,有民谚云:“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桥便是广济桥(俗称“湘子桥”)。随着交通日益便利,来潮州的游客越来越多,广济桥是游客们到潮必打卡的景点。大多游客不知道的是,几百年间,这座广济桥几度改变模样。
这座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古桥历经风雨,直至二三百年后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其造型独特、建造艰难,在当地“仙佛造桥”的传说长期让人津津乐道。此后,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连结东西两岸,成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
斗转星移,几百年沧桑巨变,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广济桥已残破不堪。
1958年4月,残破的广济桥终于得以全桥加固维修。1959年4月14日,《南方日报》头版报道了广济桥通车的消息。当年的南方日报记者林念勤写道,人们期盼重修广济桥的“神仙”终于到来了,“这就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和劳动人民自己”。他们经过一年的苦战,完成了几百年来前人所不敢做的事业——克服江心地质情况复杂的困难,采用压箱空气边冲水边打石的办法,打穿江底的花岗岩,才建成两座高桩承台双柱式桥墩,上面建成三孔钢桁架桥,替换了原有的十八只梭船连成的浮桥。这座古老的湘子桥终于换上了新装,变成可通30吨重的拖拉机的水泥桥面大桥。
1976年,广济桥再次拓宽,车行道宽为7米,两侧又各增加了2米宽的人行道。数十年间,这座桥成为东西两岸唯一通车桥梁,助推经济发展。直至1988年,江东大桥建成通车,当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4月,韩江大桥建成通车。
数座横跨韩江的大桥建成后,广济桥逐渐退出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舞台,被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2003年至2007年,当地政府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样式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并修复了桥上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还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从此,广济桥成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维修文物和发展经济,谁为谁让路”的争论:广济桥的维修是否影响其横跨的韩江的航运?由于韩江航运在粤东地区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当时的维修设计方案,通航孔宽度和净高既不能保证当前船舶通航,更不能满足今后韩江航运的发展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航运。
2004年底,广东省航道部门与潮州市政府形成共识,并提出了利用“十八梭船浮桥定时开启”解决通航问题的办法,兼顾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如今,浮桥每天定时开启,成了广济桥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8年初,广济桥披上了一件崭新的霓裳——“凤城之光”一江两岸灯光秀,让潮州名声再振。广济桥的华丽变身,不仅成了游客们的打卡圣地,更成了海内外潮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纽带,今年经海选、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程序征集而来的城市logo也包含了广济桥梭船这一设计元素。
奋斗者说
中国婚纱礼服业界“领头雁”、高级服装设计师蔡民强:
以“革命战士”的心态拼命干
在全国服装业,潮州作为“中国婚纱礼服名城”,地位显赫。这一地位,与1953年10月1日出生的蔡民强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服装领域摸爬滚打几十载,如今是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的蔡民强被誉为中国婚纱礼服业界“领头雁”,被欧美商家称为世界的“珠衫大王”。回首过去,蔡民强说,自己是个“玩家”。但对蔡民强而言,这个“玩”字却是充满热爱的奋斗。
1984年,蔡民强走马上任潮州市潮绣厂刺绣分厂的厂长。“我接手时,分厂亏损9400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了。”
这一年,一件钉珠真丝晚礼服改变了蔡民强和潮绣厂的命运。
当年6月,香港商人持一件尚未成型的缀满钉珠薄纱衫的概念样品要求潮绣厂加工。真丝薄如羽翼,在软薄的面料上钉上重几公斤的珠片而又令服装不变形谈何容易。
这样的单,谁也不敢接。蔡民强听说后,认为这是拯救企业的一大商机,遂将客户找了回来。他带着同事们废寝忘食地研究,以“革命战士”心态拼命干,“那时候每天蹲在厂里干到凌晨一两点,一起攻克难关。”
样品成型后,客户大为惊叹,当即订下2万件钉珠晚礼服。刺绣分厂就此扭亏为盈,当年底就赚几十万元,三年内盈利涨至几百万元,工人由600多人急剧扩张至3000多人。
1986年,蔡民强带领潮州市潮绣厂“挤”进了广交会,并成功举办国内第一场“时装发布会”和第一场“时装表演”。“敢为人先”换来真金白银。在这届交易会上,蔡民强创造了国内首单超过100万美元的订单。从此,蔡民强的礼服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并跻身享有“世界高级橱窗”之称的美国第七大道。
潮州市潮绣厂改制后成为名瑞集团公司,先后通过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工艺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蔡民强也于2000年荣获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获评为中国服装界2000年度“最有成就的企业家”称号。
在他的推动和引领下,潮州捧回“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金字招牌,成为世界婚纱礼服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和集散地,每年制造的服装80%远销欧美、东南亚以及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起,蔡民强和挚友李春亮北上南下辗转于各绣区,从数百个手工刺绣坊中,挑选出几十位巧手绣匠,为她们出题材、制画稿、组材料、定绣色、提针法,合力打造传世之作,“现代中国刺绣艺术”精品逐渐诞生。在当时的文化部对外交流中心的支持下,从2016年开始,其中一部分精品被带到巴黎、莫斯科、曼谷、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震撼了无数观众。
多年来,蔡民强策划一系列国际性专业展览和大奖赛,大大提高了潮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年12月,2018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展开展,这一全国首个国际性以刺绣为主题的艺术双年展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也打破了很多人对于刺绣的固有观念。
“世界一直在变,我们不能守旧。”66岁的蔡民强最喜欢的事是奋战在设计一线,不停地与设计师们探讨概念、设计画稿,“出100件画稿要有90件能上线量产。”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达海军 洪礼慧 纪金娜 郑淼鑫 实习生 黄绪方 通讯员 陈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