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改革开放再出发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_园区信息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浙江工业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惠州:改革开放再出发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栏目:园区信息 点击量:6,159 发布时间:2019-09-18

  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端的惠州惠东县稔平半岛,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两个“国之重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这两个总投资数十亿元、由中科院承担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具备世界级技术水平,可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惠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交通神经末梢到区域枢纽门户,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名城,从积贫积弱到迈向小康,从边远城镇到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员,惠州在新中国的壮丽史诗中书写了一篇精彩的惠州故事。

  数据显示,1949年惠州GDP仅约1.12亿元,2018年达4103.05亿元;1949年惠州人均GDP仅为109元,2018年超过8.5万元。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经济弱市、农业大市,蝶变为GDP总量居全省前列的经济强市、工业大市。

  改革开放再出发。当下,惠州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重大机遇,朝着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迈进。

  交通巨变▶▷

  剑指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货轮来回穿梭。

  1990年,伴随一声巨响,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建设定向爆破成功。这个被称为“惠州第一炮”的移山填海工程是在我国港口建设中第一次应用。29年后的今天,惠州港大步迈向“亿吨大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这是惠州陆海空交通巨变的真实映照。改革开放以前,惠州长期处于交通神经末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惠州接连迈入“高铁时代”“航空时代”“城轨时代”,实现一次次华丽转身。

  在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飞机不时起落。运营4年多,惠州机场已开通36条航线、通航30个城市。作为广东重点打造的五大干线机场之一,惠州机场近日正式启用T2航站楼,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需求,未来还将朝着千万级目标迈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如今,凭借紧邻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的区位交通优势,惠州剑指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

  作为大湾区内联外通的“大动脉”,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正加快建设,分别在惠州设3个、4个高铁站,将通过连接线在惠州市区交会形成枢纽。这两条高铁预计分别于2021年、2022年建成通车,届时,惠州与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将可实现半小时互通。加上正在谋划中的广河高铁、深汕高铁,惠州未来有望拥有5条高铁线、超过10个高铁站。

  眼下,惠州还正在谋划建设交通轴线,以形成外联内畅大交通格局。通过这一规划,惠州将全方位对接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建成半小时通达广深港等城市的快速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要向粤东粤北扩散,惠州是必经之地。”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条件改善,惠州逐步构筑起引资、引智、引才的吸引力。

  在开放之中,惠州与世界快速接轨。如今,惠州已与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惠州投资兴业,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惠州投资了60多个项目。

  面对建设“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发展机遇,惠州开放发展空间渐次打开。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表示,惠州有区位、空间、生态环境、成本等优势,还积极推动营商环境改善。随着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外地企业到惠州投资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产业蝶变▶▷

  两大万亿集群助推工业向上突围

  2000年,当时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签约落户惠州大亚湾,开启了广东乃至全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19年后的今天,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不仅成为广东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石化产业基地,还集聚了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巨头。2018年,惠州炼化一体化规模居全国第一,正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在开放中面向全球集聚优质资源,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新一轮发展蓄势待“飞”。目前,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投资超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正在筹建。前不久,惠州还揭牌成立惠东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将瞄准建设环境友好的国内一流园区。

  这是惠州推动工业向上突围的缩影。惠州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49年,惠州GDP仅约1.12亿元,1993年迈上百亿台阶,2007年跻身“千亿俱乐部”,2018年则超过4000亿元。惠州的三次产业结构也从1978年的55.8∶20.8∶23.4,转变为2018年的4.3∶52.7∶43.0,从典型的经济弱市、农业大市、财政穷市,蝶变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业强市。

  70年峥嵘岁月,70年砥砺奋斗。从“办实业、打基础”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到大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从“外引内联、两头在外”“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到“内外并举”;从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到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惠州每次改变都记录着创业奋斗、做大产业的历程。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显现雏形。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一期高大的厂房里,液晶面板月产能突破300万片。前不久,该项目二期也已动工,建成后可年产液晶面板6000万片,加上TCL电视的整机生产,这里将变身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

  今年初,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集中力量用8—10年时间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就要有平台、有产业。改革开放40年来,惠州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李惠武认为,惠州优势明显,区位好、空间大、基础好,可加快对接广深港澳,促进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2+1”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上半年,惠州固定资产投资接近1000亿元,达976.64亿元,同比增长12.4%;新增市场主体6.1万家,增长15.2%。

  这些得益于惠州近年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通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县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振兴实体经济,惠州还加大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例如,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必须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报批,年度工业用地供应比例不低于50%。

  陈鸿宇认为,惠州有一批与新动能增长有关的重大项目正在落地或建设,投产后将推动制造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创新蜕变▶▷

  建设“能源科技岛”打造能源科创中心

  8月底,广东启动建设第三批3家省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位列其中。

  这个“省字号”创新平台由惠州市政府主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牵头承建,惠州市承建核心实验室,在阳江、佛山、云浮、汕尾市设立分中心,将瞄准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加上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广东太平岭核电等多个“巨无霸”项目,惠州将高水平推动建设“能源科技岛”,把稔平半岛建设成为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惠州加快提升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惠州不断实现科技进步,但仍然缺乏高端创新资源。为此,惠州将依托两个“国之重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打造全球着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广东的大科学装置将步入黄金发展期。随着两个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把握了重大发展机遇,助推创新研发。

  创新能力加快补短板背后,惠州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16—2018年,惠州的高企总数分别为466家、794家、1105家,保持较快增长。

  作为科技企业的“摇篮”,惠州的孵化器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惠州已有43家孵化器,其中5家是国家级,总孵化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1200家。同时,还有34个众创空间,以及一批加速器等载体。

  惠州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除高企和孵化器之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也比较快,惠州现有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涉及电子信息、物联网、无人机、智能制造、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成为惠州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配”。

  毛艳华认为,围绕建设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惠州具有很好的抓手和举措。“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惠州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大湾区建设中赢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时光印记

  惠州博罗县观背村:

  “城中村”蝶变成“文化村”

  新学期伊始,位于惠州博罗县观背村的观背书吧每天最热闹的时段变成了傍晚——晚饭前,这里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好去处,做作业、看课外书、讨论功课;晚饭后,书吧作为观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角色开始凸显。这是博罗县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过去一年来,书吧开展理论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逾53次。

  位于博罗县城中心地带的观背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观背村的开发建设加速,拿到征拆补偿款的村民纷纷搬到对面的新村盖起了新楼,而老村却由于环境差逐渐成为“空心村”,大部分老房子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

  最早出走的是年轻人,他们先是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就带家人搬离。大致从2010年起,留不住年轻人的观背村开始加速衰败,长期闲置的老房子要么墙体剥落,长满苔藓,破旧不堪;要么出租给外来务工者开废品店或小作坊,环境脏乱差问题愈加突出。

  改变从2014年前后开始。那几年间,时任观背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国雄和时任该村第一书记的陈湘,决心盘活村里现有资源,从外部引进资源和新产业。

  文化产业成了首选。画师被邀请进村,为村口建筑的外墙画上了壁画,村容村貌由此开始了大变化。

  大刀阔斧的“整容”行动,为观背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立村”的道路由此起步。村里迅速统筹起全村空置房屋资源,集中引入了一批文化团体,将废弃的老房子租赁给这些文化团队作为创作场所。

  名为“一亩三分地”的文化部落是观背村乡村振兴过程中“变废为宝”的一个缩影。起初这里只是一间破旧的小店,在实施旧房改造时修旧如旧、保持农村风貌,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文化驿站,并专门设计了文化功能区。建成后不久,乐队开始入驻,为观背村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10年前相比,如今的观背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00多幅壁画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内容涵盖村规民约、文化传统、成语故事等。村道变得整洁干净,游客越来越多。

  目睹家乡面貌的变化,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流,选择回村创业或生活。“这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我们愿意在这里奋斗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今年29岁的村民郑年说。

  奋斗者说

  广东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

  坚守与突破 打造国际一流企业

  1983年9月,东江之滨,改革开放春潮澎湃。当时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为适应全地区工业发展需要,决定成立惠阳地区工业发展公司,此后更名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这就是惠州工业“长子”、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黄埔军校”——广东德赛集团的前身。

  36年后的今天,这家国有控股大型产业集团已拥有2家A股上市公司(德赛电池和德赛西威),年销售收入跻身“200亿俱乐部”,排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40位,还在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合作伙伴和客户中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对工业的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强。”广东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介绍,该集团计划2020年销售收入300亿元、2023年500亿元,立志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

  自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惠州,姜捷在德赛一干就是31年。今年53岁的他,见证并参与了惠州新型工业化历程。“惠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农业地区发展为工业城市,电子、石化两大产业成为城市名片。”姜捷感慨地说。

  自2001年“掌舵”德赛集团以来,姜捷在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惠州市国资委的支持下,推行骨干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国企创新发展活力。

  在创新战略推动下,2004年德赛电池借壳上市、2010年收购西门子VDO惠州公司、2017年德赛西威深交所上市,德赛的创业、转型、发展之路跑出“加速度”。

  正是由于坚守实业并不断创新突破,德赛从一家地方性企业崛起为国内行业龙头,去年销售收入超过270亿元,智能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业务行业领先。如今,德赛已成为大众、丰田、通用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伙伴,也是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等品牌手机的电池供应商。

  在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的惠州仲恺德赛未来工业小镇里,德赛西威惠南工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该工业园将对标“工业4.0”打造现代化智能工厂,一期工程预计在2020年8月竣工。而在不远处,德赛电池惠南工业园一期约23万平方米土地已顺利摘牌,预计2021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据介绍,这是德赛集团瞄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主航道”的战略布局,也是高标准推进“百亿工程”的重要举措。两大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助推德赛实现5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也将助力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惠州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奋斗目标,我们也将努力打造国际一流企业。”姜捷表示,德赛作为根植于惠州的国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对发展前景更有信心,将努力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更多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刘光明宝 廖钰娴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网站咨询服务

020-8359187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