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横琴马拉松鸣枪开跑,吸引近万名活力四射的选手参加。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关铭荣 摄
今年是珠海建市40周年。
从最早建立经济特区起步,到“人才重奖”首开先河,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起云涌,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大潮中,珠海萌发出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沉淀为开放、浪漫和宜居的城市气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前召开的珠海市委八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和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城市”的城市目标。全会提出,珠海将强化“以城市吸引人,以人吸引产业”的理念,并首次提出推动建设开放创新的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
这一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度实践,将如何重塑珠海的城市气质?
站上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的风口,珠海与其他湾区城市一道参与全球“高端要素争夺战”。专家认为,在这场竞赛中,除了浪漫、开放、宜居的城市特质之外,珠海更需要活力、青春和创新的精神气质。
短板
珠海人口结构“变老”了?
假如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一个人,“四十不惑”的珠海已经走过青春时期。步入成熟期之后,该怎样保持昔日的活力?
“城市发展活力的本源,就是动力。人口作为最活跃、最能动的生产力要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外来人口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吸纳、留住和用好外来人口,发挥他们的人口优势,是城市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
不过,在吸引人才的竞争中,一些珠海企业遭遇了“引才尴尬”。广浩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深耕珠海15年,曾经推出国内首条全自动生产线,并在技术工艺领域赶超国外同行。2015年,该公司从美国一家国际知名自动化公司引进一名高级副总裁,最近,又相中了一名优秀的海外博士。
遗憾的是,再三权衡之后,那位博士最终选择了深圳的一家企业。“即便那边开出的薪资没什么优势,但他给出的理由是:珠海的高端产业气息不浓,不能提供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董事长杨海生说。为了留住企业里有激情的年轻人,杨海生曾经把“实习期工资开到同行的两倍,但很多人也不愿意留下来”。
公开数据显示,珠海市有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接近14万,高校师生人数总和占珠海市常住人口比例接近10%。曾有机构对珠海高校毕业生做过调查,有意愿留在珠海的毕业生不到20%。
与企业留才难相对应的,则是近年来珠海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2017年珠海统计年鉴未列出当年的人口年龄比例,但在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占78.60%;65岁及以上人口占6.6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珠海15-64岁人口的比例下降2.8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1.54个百分点。
“从人口结构分布来看,一般认为15岁-64岁的年龄区间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是体现一座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然而2010年到2015年间,珠海该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却下降了2.82个百分点。综合这些情况来看,珠海人口结构的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分析。
趋势
年轻创业者接力城市创新
2018年12月30日,首届横琴马拉松鸣枪开跑。近万名青春四溢的选手,用火热的激情抵御严寒,以特别的方式迎接新年。
50岁的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则以一场座无虚席的年度秀来“跨年”。在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搭建的舞台上,他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回忆属于他那代人的青春记忆。
参加这场“知识跨年秀”的4000多名观众,大多是在珠海工作和创业的年轻一代。吴晓波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他细数了从1919年到2018年百年间,每一代年轻人的任务和使命。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面对台下的年轻人,吴晓波这样勉励他们,“穿过百年历史长河,每个年代都有独特的印记与机遇。没有哪一代人比哪一代人更杰出或更不堪。”
演讲落幕,台下的观众意犹未尽。在珠海横琴创业的向经纬看着场内自己的同龄人,感慨道:“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创业的激情,似乎也把我裹挟进了对美好明天的想象了。”
“类似感受曾经在广州、深圳有过多次,但这样富有朝气场景,在珠海难得一见。”向经纬说,“场内这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了珠海这座城市的活力,也触摸到了城市的未来。”
珠海建市40年来,一代又一代富有朝气的创新人才,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艰难起步开始,一大批青年才俊从国家的四面八方启程,在南海之滨会合。1992年,百万“科技重奖”犹如一声惊雷,“人才东南飞”盛况空前。
那一年,刚满30岁的史玉柱将巨人高科技集团迁到珠海;那一年,23岁的雷军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珠海金山公司总部实习,随后成为金山的第6名正式员工,在这里迈出缔造科技巨头的第一步。
2018年,80后的珠海纳金科技董事长雷震凭借在触控技术领域的里程碑式创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名单”;同样是80后的珠海云洲智能董事长张云飞,则正雄心勃勃打造全球最大的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并多次带领创新团队踏进无人船创新的“无人区”。
正是这些一代代怀揣梦想留在珠海图谋发展的年轻人,成为珠海创造城市发展奇迹的脊梁和动力。
未来
再造青春活力的珠海气质
莎士比亚曾以“城市即人”来形容人与城市的亲密关系,强调人作为城市有机系统主体所蕴藏的活力与创新力。
可喜的是,与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相比,珠海近年来保持的较高的人口增速。2017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6.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01万人,增长5.4%。
华夏幸福基业有限公司环深圳事业部规划中心总经理顾正江曾长期跟踪研究珠海的城市发展。最近,他在对珠海的人口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发现,“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并根据珠海实情进行处理后,珠海实际常住人口应当在300万人左右。原因是,大量在珠海就业的人口被迫选择在中山坦洲等地居住,他们对珠海经济有贡献,但是没有统计进常住人口。”
“但人才和人口是两个概念,人才是指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张杰认为,“就珠海目前的人口体量而言,要增强城市活力最要紧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只有人才的集聚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更高质量的增长。”
“珠海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形成了浪漫、开放的城市气质,外界对珠海的印象和评价是‘宜居’城市,这个标签非常好。”张杰分析,“但是,如果这座城市给人的认知仅仅是‘宜居’的话,说明珠海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活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站上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的风口,珠海正在与其他湾区城市一道进入全球“高端要素争夺战”。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珠海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和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城市”的城市目标。
专家认为,这一城市发展理想的深度转变,将可能重塑珠海的城市气质以及人的精神,除了原有的浪漫、开放和宜居之外,珠海更需要活力、青春和创新的精神气质。
人口社会结构越多元越年轻,城市活力越旺盛。“因此,珠海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宜居城市’的形象之上,以高标准的营商环境吸引产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从而形成产业、人口、生态多方面互动发展的机制,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张杰说。
顾正江则把目光聚焦于制度环境的优化,建议珠海“进一步建立优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改善本地和外来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民间资本开放广阔的投资发展空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吸引企业、人才等要素集聚,简化、加快项目落地进度。”
专家建议
多维一体激发城市活力
激发城市活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国内众多学者认为,城市活力来自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需要构建一个对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较为综合的指标评判体系。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召开的珠海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大湾区魅力之城,强化“以城市吸引人,以人吸引产业”的理念,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活力和生活品质,推动建设开放创新的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
沿着这一城市目标的深刻转变,珠海如何在“宜居城市”的城市形象之上,塑造“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的全新精神气质,激活澎湃创新的原动力?
重视民营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珠海要激发城市活力,最根本在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曾对珠三角多个城市进行调研,他认为,珠海近年来经济增速很快,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3000亿元,但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周边城市相比,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产业集聚效应不高。2017年,珠海GDP总量在珠三角九市中排位第8、全省排位第10。
改变“小家碧玉”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是珠海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顾正江指出,“目前珠海的经济结构中,国营经济占比较高、民营经济活力偏弱,导致城市吸纳就业能力较低。”不久前某招聘平台发布的《珠海人才数据报告解读》显示,珠海市中小型民营企业招聘需求占比达五成以上。
面对“民营经济发展弱、民营企业招人难”现状,珠海频频派出“政策大礼包”。珠海将从减轻税负、简化办事手续、纾解融资难等六大方面发力,提出要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12亿元,同时启动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立法等举措,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产业齐头并进,珠海正以精准施策的方式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政策红利促进人口结构年轻化
“珠海比较重视高端人才的引入,而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注有所欠缺。”珠海市创业者梁仍余说,中高技能人才在一线岗位上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对推动企业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包容,这几乎是“外地人”对珠海的共同看法。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海纳百川,吸纳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成为珠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去年起,珠海推出人才新政到配套政策陆续发布,对技能型基础人才给予了更多关注。在人才新政具体措施中,针对青年人才的政策掷地有声。其中,毕业三年内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先落户后就业,30岁以下的全日制本科生、35岁以下的全日制硕士,还可分别获得2.6万元、3.8万元的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
专家认为,珠海要将政策具体落地,从“吸引人才”向“留住人才”,再到“用好人才”转变。
“年轻人归国创业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产业环境,也希望有便利的城市的生活配套。”加拿大留学生吴楠说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珠海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来,不仅要打开落户渠道、提供政策扶持,还要让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要,因为这正是创新活力和思想交流的物质基础。
公共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空间。夏夜里的“日月贝”和海韵城光彩夺目,人流不息,恍若置身梦幻都市。在凝聚了决策和设计智慧的城市公共空间里,人与建筑和谐共处,彰显了一座城市特有的魅力。
因此,专家建议,在推动引才政策落地、激活经济活力之外,珠海还应加速推进金海大桥、香海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并整体规划、多点营造、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技能年轻人、企业家和创业者,从而推动城市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创新机会,展现城市活力。
采写: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林郁鸿 黄鹤林 见习记者 王韶江
统筹:吴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