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鑫
对于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来说,国家高新区的布局略显滞后。在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之前,浙江省仅有杭州高新区一家国家高新区。2010年11月,绍兴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浙江省第3家国家高新区,这不仅是对绍兴高新区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国家从整体战略布局考虑,在经济大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的举措。
绍兴高新区成立于1997年,14年来绍兴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集聚,新城建设顺利推进,投资环境日益优化,逐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充满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并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成为该市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新高地。
绍兴高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放眼长江三角洲,在这个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济板块上,不仅有上海张江高新区,而且还有科技强省江苏的5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于此,再加上浙江省的两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已成密集之势。作为后来者的绍兴高新区,如何在长三角地区诸多的国家高新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有所作为?特色成为绍兴高新区立足的依据。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形成特色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资源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与一些拥有传统优势的国家高新区相比,绍兴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略显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绍兴高新区十分重视聚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资源,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支撑。
绍兴高新区聚集了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创新资源。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高新区共有企业研发中心2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绍兴高新区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弥补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浙江大学绍兴技术转移中心、甘肃科学院磁力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多媒体通信研究所、江南大学绍兴研究院等先后落户,为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绍兴高新区企业光大芯业微电子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深入合作,共同研发市场适销的集成电路;宏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使集成电路在线测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京昇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院校在激光制版、反光层和涂层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浙化联与东华大学联合设立研发基地,并吸引东华大学入股组建浙江东华纤维材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独立研发。
绍兴高新区形成了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拥有孵化面积6.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0家,累计毕业企业93家,这些企业成为绍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如绍兴光大芯业有限公司经绍兴科创中心培育后成功毕业,2008年在园区扩大生产,目前其产品霍尔传感器集成电路的产量已占全国的70%。为帮助创业的科技人员进入产业门槛很高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与电子信息行业,绍兴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在科创大厦内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与绍兴文理学院共建电工电子产品测试研发平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加速器—产业化链条发展。
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绍兴高新区积极推动银企对接,绍兴市政府出台风险投资损失财政补偿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损失财政补偿政策,营造科技“孵化器+风投”的投融资模式;实施“3个100”工程,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即为符合引进要求的每位高层次人才提供100万元启动资金、100平方米的创业用房和100平方米的居住用房;在园区优质地段建设人才公寓,向各类高端人才提供1000套共计4万平方米公寓;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在特色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支撑下,绍兴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高端装备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探索新城建设路径 立足长远科学发展
绍兴高新区地处绍兴市城东,规划面积10.44平方公里。与一般高新区远离市区的情况不同,绍兴高新区区域范围全部位于绍兴市中心城区二环线以内,具有典型的“园在城中,城在园内”的特征。经过10多年的建设,绍兴高新区已经成为绍兴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副中心。园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占有率较高,园区内和周边还有多个旅游观光公园,是生态绿化之园,更是生态宜居之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绍兴高新区原有区域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产业用地已经捉襟见肘。2006年,绍兴高新区承担了迪荡新城的建设任务。迪荡新城紧邻绍兴高新区北部,面积5.78平方公里,这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绍兴高新区来说十分宝贵。然而,急需土地资源的绍兴高新区并没有把迪荡新城的土地作为产业开发用地,而是放眼长远,将迪荡新城定位为以商贸商务为特色的城市重要功能区,集休闲、购物、旅游、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贸商务中心,全部发展服务配套和生态环境。
经过近6年建设,迪荡新城核心区已经建设完成。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亿元,社会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60亿元,建筑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在该区域内,商务核心初现雏形,一期高档写字楼已全部投入使用,吸纳了包括企业总部在内的230余家企业;三期商务楼全面建设,浙江移动通讯大楼、元城国际等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绍兴地标性建筑——建设高度达288米的洲际皇冠酒店主体结顶。在该区域内,商贸核心基本形成,总面积26万平方米的世茂广场正式营业,涵盖了商业百货、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众多商业业态,汇聚了马来西亚百盛百货公司、法国欧尚超市、美国星巴克、世茂电影城以及上百家国际、国内高端品牌商店,成为浙江省内单体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商业中心。迪荡新城作为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地位初步奠定。
与此同时,位于迪荡新城北部的迪荡湖公园启动建设。该公园总用地面积24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12公顷,是绍兴市区二环线以内区位优越、水环境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水乡景观的“城中湖”,目前该区域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之中,建成后将成为“绍兴城市水广场”,成为充分展示水城魅力、引领时尚生活、吸引人气的亮点。一个高起点建设的现代化新城,一个区域性的CBD正在绍兴高新区崛起,成为展示绍兴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表面上看,迪荡新城的定位让绍兴高新区失去了扩展产业用地面积的机会,长远看来,迪荡新城的建设为绍兴高新区南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人才引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使高科技产业与高端服务业同步发展、互利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分析绍兴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例相当,这是绍兴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对于国家高新区特别是现阶段的国家高新区来说,第三产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更能体现国家高新区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取向。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已经为高新区所认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很多高新区的目标,因为这些高新区普遍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第二产业独大而第三产业比例偏小。绍兴高新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4年以来,绍兴高新区根据自身区位优势,提出在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在园区的北部积极打造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一流的生活环境营造,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人才、资金的集聚,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从建设迪荡新城开始,绍兴高新区就确定了“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目标。面对新城建设与旧城功能疏散这个命题,绍兴高新区作出了推动产业“优二兴三”的题解,为园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绍兴高新区内先后建立起绍兴(中国)染料城、绍兴建材城、绍兴汽车城等专业化市场,吸引了一批大型商贸机构入驻其中。目前,迪荡新城已经成为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地,成为绍兴市惟一的CBD,华丽的建筑、先进的建设理念成就了功能完备的高端服务业发展环境,流光溢彩的迪荡新城吸引了中国移动客服中心与世茂集团等一批资深大企业入驻。迪荡新城正在成为绍兴城市商圈的新地标。
同时,软件、服务外包与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等符合绍兴高新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高瑞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园区集聚了绍兴市90%以上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主要从事政务软件研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推广、动漫创意设计、数据录入等流程服务外包及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等高瑞服务业。
迪荡新城产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营造成就了第三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良好的商业氛围和生态环境增加了绍兴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引商竞争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投身绍兴高新区。
民营经济主导 创业氛围浓厚
江浙地区向来是民间资本的天堂。在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以家庭作坊单打独斗发展为特征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发展为特征的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绍兴以民营股份制和国企转型股份制与外资为主的新经济模式开始低调发展,引起人们的关注。自2005年起,绍兴地区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经济总量逼近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这一模式被美国专业经济评论杂志《福布斯》称为“新温州模式”和“绍兴模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第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绍兴高新区受益于“绍兴模式”,成为民营企业的集聚地。在绍兴,人们都愿意做老板而不是给别人打工。在绍兴高新区,有超过95%的企业都是内生型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化充分等特点。而培育和发展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是国家高新区设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民营经济不仅支撑起了绍兴高新区的经济命脉,也承担起了绍兴高新区产业转型的重任。当新兴产业的机遇来临之际,绍兴高新区的民营企业总能用最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商机并迅速实现产业转型。绍兴是传统的纺织强市,随着纺织业逐渐变为夕阳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纺织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一家绍兴高新区的纺织厂发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后,迅速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实施转型,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由一家传统的纺织厂变身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一个民营企业集聚的国家高新区,蕴藏在其间的能量和效率难以估量。
不仅如此,绍兴高新区还积极打造民间资本的栖息地。在民间资本充裕的江浙地区,绍兴高新区结合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利用民间资本嗅觉敏锐的天然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环境营造,科学引导民间资本从投资过度的传统产业转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园区先后设立了注册资金5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绍兴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绍兴市高新技术担保有限公司,以小资金来引导、撬动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以企业为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放眼长远发展服务和生态主导的迪荡新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绍兴模式”成就民营经济天堂……这些鲜明的特色让绍兴高新区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国家高新区之林。
“十二五”期间,绍兴高新区将综合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按照绍兴市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创新战略、低碳战略、协同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专业化服务,通过挖掘和激活民间资本潜力,对接科技创新对资本的需求,汇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企业创新成长,对“浙江模式”优化提升产生显着的示范效应,对绍兴市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打造创新驱动的经济体、民间资本的栖息地和科技创业家的乐园,力争成为环杭州湾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