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 接续岭南文脉 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_时政要闻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浙江工业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广东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 接续岭南文脉 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

栏目:时政要闻 点击量:1,002 发布时间:2019-09-16

  2018年,第五届中国国际马戏节在珠海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2019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举行,三地演员共同唱响美好未来。图为粤剧联唱《梨园春说》表演场景。资料图片

  2019年,第十五届文博会开幕式上,小朋友们戴着小凉帽倾情演唱。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广东粤剧院的粤剧《白蛇传·情》表演场景。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广州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戏台上、亭台里、台阶前,粤剧私伙局曲声悠扬。欧凯明等粤剧老倌偶会到场,向街坊们献唱。家住多宝路的秦科增和5岁的孙女,是这里的常客。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一场文化建设的再出发,从南粤大地启程。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广东扎实推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行动计划》,坚持改革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抓关键,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了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坚实的智力基础和文化支撑。

  文化惠民

  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获得感

  广州,11家博物馆从8月1日起实行夜间开放或延时开放,博物馆各出奇招,不断拓宽服务职能,揭开文博夜间之美;深圳,每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罗湖首创的“图书悦借”新模式,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借书、还书;韶关,藏书丰富、环境优雅、免费进入的风度书房,在暑期迎来30万人次,成为城市里的“文化灯塔”。

  在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25.86平方米。目前,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博物馆2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达到99.62%)。

  新时代,广东站在高起点谋划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崭新格局,通过大力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扶持和培育群众文化品牌、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需求、以智慧服务实现升级等手段,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一系列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也在扎实推进。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底前开工。广东画院新址项目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人民艺术中心等已明确选址……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丰硕果实,将化为全省百姓可实实在在感知的身边事、寻常事。

  针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广东省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攻坚做强工程,切实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

  从2013年启动建设至2017年底,梅州市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以“三多三促”模式(即:多形态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古民居保护,促文化旅游,促社会和谐)活化利用329间客家古民居,将它们改造为农村文化俱乐部。

  “通过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广东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倾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说,在粤东西北的欠发达地区,还通过打造群众性文化品牌,提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也正如火如荼开展,彰显了“百姓舞台,百姓演”的特色,推动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水准不断飞跃。今年,在全国群众文艺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上,由广东选送的西河大鼓书《大营救》一举获奖。

  让优质文化资源在基层流动起来,让群众文艺精品从基层“生长”出来,以新技术手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任督二脉”……广东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弥补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切实提升南粤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传承接续

  立足新时代攀登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发掘革命文物中的红色内涵,才能让城市文脉不断延续。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出台,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政策支持。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印发《广东省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指引》,为革命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引。

  据统计,全省现有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035处,而在今年7月新增的174处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红色革命文物点达25处。

  今年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内将打造4条文化遗产游径,三年内共打造9条文化遗产游径。

  近年来,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成效明显,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顺利举行,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据不完全统计,主会场观看展演活动的观众约5000人,参观展览人数超过2万人,另有800万人次在线观看新媒体联动直播,310万人次参与互动。

  南粤大地,积蓄千年历史风云,造就厚重文化底蕴。面对浩淼的岭南历史文化宝库,广东立足新时代,接续岭南文脉。

  近几年,广东获得国家级及国际性文艺奖项作品达400多件(部),每年推出50—60部舞台艺术精品。2016年,舞剧《沙湾往事》以极高的艺术水准摘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时隔2年,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历时5年创作推出,一举摘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此外,音乐剧《烽火冼星海》、戏曲电影《柳毅奇缘》《白门柳》、电视剧《热血军旗》、美术作品《长江揽胜》等佳作涌现。

  坚持把握时代脉搏,广东文艺创作生机勃勃。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广东有五部作品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三。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歌曲《再一次出发》《信仰》、广播剧《大爱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奖。

  9月4日晚,“‘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系列活动在星海音乐厅启动。系列活动重点凸显献礼国庆、展示精品、惠及民众的宗旨,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里上演206场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剧(节)目,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广东艺术发展成果。

  当前,广东正组织研究制定《广东省属文艺院团振兴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支持开展文艺精品惠民巡演、打造省艺术院团演出季等品牌活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风格、广东特色的文艺院团,推动广东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

  文旅融合

  打造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VR漫游乡村、智能拐杖、漫画创意周边……在今年5月份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上,不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参展“满堂红”,还首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集中展现了大湾区文化产业的骄人成果。

  统计数字显示,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占全省GDP比重从2013年的4.84%上升至2017年的5.37%。

  数字赋能时代,为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带来新机遇。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新型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广东还开通首个省级4K超高清电视频道,500多家上下游企业投资落地广东,集聚形成穗、深、惠等3个4K产业集群,走在全国前列。深圳雅昌文化集团独创“印刷+IT+文化艺术”模式,实现向高端艺术品电子商务转型。酷狗音乐与广东粤剧院等机构进行版权合作,启动“传统地方戏曲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传播”工程,将10种地方戏曲、198位戏曲表演艺术家、10137个曲目,进行数字化建档,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地方戏曲的呈现方式。

  2019年是广东文化旅游融合的元年。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正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总量10%,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走得更远。

  在广州,2019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超过500家大湾区旅游企业参展,特别是长隆旅游集团、香港赛马会、澳门冒险乐园、广州融创乐园等品牌企业组成大湾区主题乐园展区,展示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新成果,各项大湾区旅游业界交流活动亦如火如荼。

  在深圳,“深港设计双城展”“深澳创意周”等品牌活动联结大湾区优质设计力量;珠海推动建立“澳门资源+全球技术+创新人才+横琴载体”合作模式,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南国书香节、香港书展、东莞漫博会、大湾区国际电影节等影响力亦不断扩大。

  近年来,广东文化旅游主要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909.9亿元,同比增长9.2%。《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也正在制定中。文化和旅游业成为广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潮涌珠江,风起南粤。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巨大历史机遇,乘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东风,新时代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必将书写绚丽动人的精彩华章。

  大事记

  ●1979年

  广东粤剧院赴港澳作商业演出取得成功,是改革开放初文艺院团第一次成功赴境外商业性演出。

  ●1981年

  广州东方宾馆开办全国首家音乐茶座,成为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标志。

  ●1984年

  首届广东省艺术节在广州举办,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艺术节。

  ●1995年

  省政府颁布《南粤锦绣工程——广东省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2004年

  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07年

  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800年南宋古船“南海Ⅰ号”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案成功打捞出水,整体移入位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

  ●2009年

  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

  广东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11年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施行

  ●2015年

  广东制定《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为广东建成文化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

  广东相继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意见,筑就岭南文艺高峰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17年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正式施行。

  ●2018年

  按照中央和省机构改革部署,设立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

  ●2019年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奏响人文湾区进行曲。

  奋斗者说

  曾小敏:

  让博物馆里的艺术走进年轻人中

  7月29日,由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主演的粤剧4K电影《白蛇传·情》在北京举行观摩放映,全片时长101分钟,特效画面超过90分钟,极具震撼力,创下全国戏曲电影之最。这也是国内首部粤剧4K电影。

  凭着清丽甜润的唱腔、细腻优雅的身段,曾小敏演活了“人若无情不如妖”的白素贞。凭借此剧,曾小敏于2017年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纳入囊中,并于今年4月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我是幸运的,因为幸运而要倍加珍惜,因为珍惜必须更加努力。”她说,将继续团结一切力量为粤剧发展助力。

  从当初误打误撞与粤剧结缘,到如今担任广东粤剧院的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肩上担负了更多使命。她坚定认为,粤剧不能成为仅仅存活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应让它走进年轻人的视野之中。带着这样的使命,曾小敏多年来一直探索如何让戏曲的美和内涵与现代戏剧叙述方法相融合。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将“粤剧进校园”活动做得有声有色。去年铺开“广东高校全覆盖”局面,今年的覆盖面将更广,目前已经进行了80多场。曾小敏介绍,“粤剧进校园”活动还与港澳联动,既请港澳的粤剧名家来内地做讲座,也会走出广东,比如今年10月将会到澳门的三所大学,开展相关粤剧普及活动。

  同时,曾小敏瞄准了白领市场,以“一张票不送”的原则,成功打造了“新年睇大戏”“周末睇大戏”“名家演出周”等品牌项目,在市场培育的探索和票房收益上收到很好的效应。她坚信,粤剧的创作力量和品牌绝不能丢,还要开拓年轻人的市场,才能让粤剧的传承发展生生不息。曾小敏希望,在下一代心里埋下一颗“南国红豆”的种子,共同传承、弘扬粤剧文化。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见习记者 黄楚旋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网站咨询服务

020-8359187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