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视野下的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发布 解码科创企业发展密码_时政要闻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浙江工业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大湾区视野下的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发布 解码科创企业发展密码

栏目:时政要闻 点击量:966 发布时间:2019-08-09

中山高企成长梯队逐渐成形。图为高企通宇通讯工作人员在测试系统内天线设备。全媒体记者 王云 摄

  ■开栏语

  曾经被吴晓波形容为“中国新兴企业的摇篮之一”的中山,如今转入了转型升级的下半场。

  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拥有灯饰光源、红木家具、游艺设备、五金锁具、燃器具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涌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活力充沛的市场,活跃扎实的民营经济,背后是中山37万多家市场主体、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300家外商投资企业。但转场中的中山,在全球价值链下参与国际分工、大湾区产业协调发展背景下面临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如何立足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质量升级;如何前瞻部署,布局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推出“中山新经济”栏目,聚焦新时代中山经济发展命题,敬请垂注。

  今年7月,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称“康方生物”)与全球领先的一体化信息和技术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艾昆纬(IQVIA)再次握手,双方将在创新医药临床研究和开发开展从临床服务、数据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战略合作。

  创立7年之后,康方生物逐步打开了局面:业务涵盖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三大领域的10个产品,并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日前由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榜样的力量——2018‘FIT粤’科创先锋大赛”上,康方生物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创新飞跃奖”,同期上榜的还有广东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新达,他所摘得的是“领军人物奖”。

  在2018“FIT粤”科创先锋大赛基础上,结合世界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度调研,南方日报社·南方经济智库、南方城市智库联合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上百家珠三角创新企业展开深度调研和分析,共同研究编写《大湾区视野下的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下称《创新报告》),引发社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发展、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注与讨论。

  对于面临缺乏“大院大所”、与大湾区城市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山来说,创新力量的培育意义尤为深远。在追求数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如何培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创新力量,是中山面临的一篇大文章、一个大课题。

  1.创新主体

  规上高企贡献全市40%以上工业总产值

  据不久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透露,中山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3家,总量达2378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003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9.16%,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0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

  根据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评选2018年度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榜单,在中山市2018年高企创新综合实力50强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上榜企业17家,电子信息领域上榜企业16家,新能源与节能领域上榜企业6家,生物与新医药领域上榜企业5家。新材料、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等3个领域分别上榜3家、2家、1家。

  从分析结果看,创新综合实力5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813.3亿元,90%的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50强高企与全市高企在投入产出方面情况:50强高企以占全市高企2.9%的企业数量,投入了占全市高企36.7%的研究开发费用额,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市高企的31.3%,创造了全市高企66.5%的利润额和44.4%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创新综合实力50强高企多数是经历了10年以上的创新发展积累,超过八成企业持续经营时间达到10年以上,在全市的高企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核心主导地位。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评选出的高企成长50强。从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来看,中山市2018年高企成长50强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上榜企业16家,电子信息领域上榜企业15家,新能源与节能领域上榜企业9家,新材料领域上榜企业8家,高技术服务、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上榜企业各1家。

  从数据上看,中山创新综合实力5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813.3亿元,90%的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50强高企以占全市高企2.9%的企业数量,投入了占全市高企36.7%的研究开发费用额,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市高企的31.3%,创造了全市高企66.5%的利润额和44.4%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高企成长50强中,上榜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是2016年的1.1—59.9倍,其中84%的上榜企业营收增长率超过100%。这组数据侧面反映了中山高企培育计划的阶段性成效,可见高企对于全市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对未来提升城市竞争力来说,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山高企梯队在逐渐形成,新的动能正在储备和培育。

  2.抢抓机遇

  “湾区新环线”带动创新要素流动

  除了成效,另外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根据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评选发布的2017年度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名单,全市有5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高企综合创新实力百强,这个数量排在珠三角第六。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中山企业创新主体支撑作用仍有待提高。2017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718家,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也不能忽略的是,取得大幅增速的前提是较低的基数。一个佐证是,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20%,科技创新企业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仍未被扭转。

  企业研发机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同时也是企业推动行业进步,让整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协同创新具有“搭台”“外扩”“里应”的作用。《创新报告》提到一项研究:以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平均数量为横轴,平均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为纵轴,构建各区域创新投入矩阵,以此描述各区域的创新投入情况。在第一象限内没有任何城市,说明广东省没有城市能同时拥有较多的研发机构和较大的研发投入,还没有一个地区能达到充足的创新投入;在第二象限的广州、惠州、东莞、珠海等地都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但仍需继续努力建设更多的研发机构;而中山处在第三象限,研发强度和研发机构都存有不足。

  但新的机遇已然来临。

  《创新报告》指出,在基础设施方面,《规划纲要》明确要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这一目标正在成为现实,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整个大湾区正式形成一个闭环。调研发现,伴随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一个从广州坐高铁南下东莞、深圳到香港,再从香港过大桥西行到珠海、澳门,然后从珠海、澳门搭城轨北上中山、佛山又回到广州的“湾区新环线”已经成形,这个由中国轨道交通和中国“世纪工程”支撑的“新交通网”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第一个月已接载超150万人次,这样的人口流动频率在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在珠江东西岸加速流动。未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优化,也将持续降低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资源流动的时间经济成本。

  位于深中通道西岸登陆点的中山,也将迎来“湾区新环线”红利。

  《规划纲要》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中山的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拥有活跃的创新产业环境,创业者从创意生产到产品推出的速度快、成本低。截至目前,中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00家,456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并且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无人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从中山近期的动作来看,其积极参与粤港澳联合创新行动的信号十分明显。

  困局

  提升中山创新能力的四大挑战

  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中山市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创新发展仍然存在着创新基础薄弱、集聚度不高、创新投入后劲不足等问题。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山仍有“短板”亟待补上。

  挑战1

  缺乏大科学装置

  目前,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和国家基因库”、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及“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佛山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

  从分布现状来看,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江门5市,省实验室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珠海、湛江、潮州、揭阳等市,均无一布局在中山。

  挑战2

  高端创新人才数量较少

  中山还存在高端创新人才不足问题,截至2018年,仅有14家博士后工作站。除去广州、深圳等高端创新平台集聚城市,同期的东莞超过20家,珠海40家,佛山超过60家。本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极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中山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挑战3

  研发投入增长乏力

  《创新报告》指出,在各类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内外经济环境异常严峻的当下,创新,不仅事关企业的竞争力,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调查显示,珠三角科创企业的创新特征趋于显着,具体表现在: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投入占比显着提升,突破性创新不断涌现,等等。

  从创新最需要的两大要素(人和财)来看,珠三角科创企业越来越舍得“下血本”:在研发人员占比调查所列选项中,近70%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其中,研发人员占比20%—50%的企业达到38.14%;研发投入占比亦是如此,近3/4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其中,10%—20%以上的企业达到41.24%,不足1%的仅为2.06%。

  再比如,中山市全社会研发经费绝对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从2014年的最高值2.39%下滑至2017年2.29%。

  挑战4

  缺乏高水平大学

  放眼大湾区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的研究型大学数量遥遥领先;东莞有东莞理工学院、佛山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江门有五邑大学,三所高校均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即使与珠海、惠州、肇庆相比,中山市高校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中山市缺乏高水平理工大学和大院大所,5所高等院校中,均为应用型和高等专科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有着关键性作用的研究型大学数量为零。目前,中山全市仅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三本)、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二本)、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大专)、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专)、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大专)5所高校,且均无硕士学位授予权。

  破局

  建更优创新平台、聚更多创新要素、育更强创新产业

  推动创新中山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做好培育创新动能这篇大文章,近年来,中山市花了力气、下了功夫。无论是高企数量、研发平台等方面,相较于3年前都有很大的增幅。但不能忽视的是,尽管在“数量”上有很大的提升,对“质量”的追求仍有待强化。

  破解中山发展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转换发展动力,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更优创新平台、集聚更多创新要素、发展更强创新产业,推动创新中山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快构建创新人才高地

  做好人才集聚文章,中山已有谋划。

  据悉,中山于6月中旬向广东省教育厅提交了中山科技大学的申报材料,目前已成立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委托由市教体局管理。中山科技大学土地和建设资金承诺函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通过,筹建办正加紧向全球招聘校长、网罗教学和科研人才团队。

  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提出,支持澳门科技大学落户广东。从中山市政府透露的信息来看,香山大学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土地和硬件基础。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召开建议提案办理对话会,市教体局局长李嘉颖在会上透露,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已于2014年在板芙镇购买了1800多亩土地及建筑物,目前正在理顺合作机制,争取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框架下,推进澳门科技大学和中山市政府的合作,推动香山大学建设。

  加快推进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建设,是中山加快提升中山市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培养一批创新型和紧缺适用型人才的先手棋。诚然,发挥好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还要突出抓好中山市“人才18条”政策的落实。近日,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召开2019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透露针对当前中山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中山市正研究制定系列改革举措。其中,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偏少问题,中山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人才部门配合,对7号文有关人才层次划分进行梳理,完善人才认定标准,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和中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认定标准。

  其中,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山计划借鉴深圳多所985大学研究院平台模式和江苏常州12所中科院分院创建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市场资源,举办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此外,中山计划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运营水平,理顺园区发展规划打造优质国家级留创园,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到中山创业。

  参与珠江西岸科创走廊建设

  通过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山将加快引进聚集一批国际高端创新研发、孵化和科教平台,争取大湾区科技创新等先行先试政策在中山市实施;通过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该市则计划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通过抓好科技创新承载平台建设,中山将建立高水平转移转化生态系统,吸引和支持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山市快速转移转化。

  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和《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中山将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为宗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翠亨科学城,旨在打造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我们可以从翠亨科学城的城市设计方案可以看出,翠亨科学城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设计,是充分考虑到与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要节点关系的,尤其注重从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入手,在珠江西岸的创新轴上布局了一个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在翠亨新区布局科学城,是该市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轴建设、构建珠江口“A”字形重大创新载体的一个先行棋。这也代表了中山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方向: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指导片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

  中山提升创新能级六大举措

  ▶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要点:对现行科技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优化,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强化财政投入绩效要求和使用效益,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强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与相关部门协力落实省在科研经费和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用地保障、税收补贴、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全力打造优越创新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资源落户

  要点: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在中山设立高端创新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吸引技术、人才、资本创新要素加快在中山市集聚。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要点:加大企业研发费后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多层次培育发展瞪羚企业、高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型企业。积极探索悬赏揭榜制等新型组织方式,集中力量组织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主动对接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一批优秀项目在中山落地产业化。

  ▶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

  要点:牵头谋划建设集孵化、加速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园区,促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团队+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布局,推动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区。大力支持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中山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提升发展科技金融

  要点:发挥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公开遴选一批子基金,助力创新创业。完善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加强科技信贷风险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科技信贷质量。积极对接科创板,鼓励创新型企业上市。

  ▶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要点: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团队评价新机制,全方位加大人才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引进培养中山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强化引智服务,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境外高层次人才认定等工作机制。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罗丽娟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网站咨询服务

020-8359187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