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显示,2018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蝉联全国首位。
广东为何能连续两年拿第一?“源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开放的发展理念以及发达的对外贸易体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如此回答。从牵头的项目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到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从11家国家高新区排名全部实现提升到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今年以来,广东已取得科技创新领域的多个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从起初的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转型为有效发明专利量位居全国第一、技术自给率达72.5%的创新高地,阔步迈向科技创新强省。这一方面得益于广东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广东从未停止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外来资金和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内外技术加速融合,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加快转型步伐。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所有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推动我省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
将科技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技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科技事业百废待兴。在着力恢复科研工作制度和正常秩序的同时,广东还打开大门,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境)外先进技术起步,向“集成创新”深化。
这种独特的科技发展方式源自对外经济合作的“三来一补”模式。1978年8月,“三来一补”企业开始涌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人得以比其他省份和地区更早地接触世界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和管理理念,也得以率先理解和接受科技与生产力、经济、市场的相互关系。
据《敢为人先——广东改革开放30年研究总论》所载,“六五”时期,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以轻纺工业为主,引进各种技术装备50多万台(套),生产设备线700多条,重点改造轻纺、电子、陶瓷、机械等行业,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外国进口的建筑材料通过香港挤进中国市场,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原佛山石湾利华装饰砖厂技术人员霍达忠回忆说。1982年,佛山石湾利华装饰砖厂引进意大利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开创了陶瓷行业引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的先河。
技术引进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例如,佛山石湾利华装饰砖厂的技术创新很快有了自主技术产品,到1989年已能制造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全套设备;又如,1982年,广东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FM3方便面生产线,技术进步取得新突破……这种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广东的技术水平。
实际上,霍达忠当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星期六工程师”,他曾利用周末时间,到佛山其他的一些工厂指导生产线改造。这说明,那个时候,广东已开始将科技人员等资源推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1986年,广东科技综合实力已经跃居全国第9位,但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势在必行。
上个世纪80年代,广东先是以法规形式规范技术市场管理,后又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其中,1986年的科研机构体制大改革,打破了科研机构吃“大锅饭”、科研人员捧“铁饭碗”的现象;1987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不仅有力推动了“孔雀东南飞”,还“搅活”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机制,让科技资源进一步融入经济建设。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国内多数地方还在讨论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时候,广东已经开始出台重奖科技人才的政策。其中,1986年2月4日,深圳出台我国第一个鼓励科研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地方性政府规定,吸引着全国各地优秀人才;1992年,珠海重奖科技人才开全国之先河,获奖人员所在的企业包括亚仿、金山、远光、优特、丽珠等,后来都成为行业领军者。
华为任正非、步步高段永平等都是这个时期来到广东。“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任正非在今年4月说出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体现了他对深圳乃至广东创新环境的肯定。
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
以占全省0.2%的土地,创造了1/6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这就是广东高新区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从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中国大陆第一个科技园,到拥有14家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区,广东探索发展高新区已经走过了33年光阴。广东还明确,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广东开展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为后来专业镇、高新区建设埋下伏笔。1998年5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粤”发展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从那时开始,广东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迎来大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再次取得了实效。到2002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1%,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依托、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科技创新体制基本形成,企业逐步成为我省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
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特色,那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与经济紧密结合。而且,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这个特色越来越突出。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总数的88.9%。每年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由华为、格力等企业牵头完成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又占获奖企业总数一半以上。
从一家用户交换机生产公司销售代理到如今的世界级企业,华为用了30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7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统计排名,华为以4024件专利申请量居首位。“过去10年华为研发投入近4000亿元,2017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第六,以此来推动影像技术的进步。”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的一名负责人说。
格力也是专利大户。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我国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相关统计数据,格力的专利授权量位居第七位,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家电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20多年来,格力实现了从依赖于别人技术的企业,到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领军者的转变。
在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广东科技体制改革之初,民营科技企业就受到重视,到了2002年,民营科技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就已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近一半,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丽珠药业等民营科技企业,也成为创新的领先者。
努力建成一流创新高地
40年来,广东科技事业的“主旋律”从来没有离开过“创新”这个关键词。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广东渐渐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势。2012年以来,广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优先战略和总抓手,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进一步连接广州、东莞、深圳,打造“一廊联动十核驱动”的创新高地。
2018年6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提出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重点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强筋壮骨、强核补芯,推动我省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
很快,广深科创走廊的范围延伸到港澳。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种种迹象表明,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联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将成为大湾区创新的重要支柱。
在香港商汤科技工作的尚海龙,每周要跑2—3趟深圳,而全公司员工每月往返深港两地超过1000人次。在尚海龙看来,商汤科技在香港起步,就是因为香港具有对接国际的优势,而在大湾区城市的技术落地,则离不开珠三角城市的支持。“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推动持续的创新,一定要将各地的优势协同发展。”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为新时代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走进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可以看到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业孵化项目。该基地创办人、研究院院长李泽湘说,基地孵化的企业在高端装备运动控制、精密减速器和超声电主轴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一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不仅要学会防守,更要进攻。”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介绍,光启迄今共申请专利4965件,授权专利3005件,每年仅专利维护费就超过1000万元。其中,关键核心技术超材料技术申请专利达到2811件,占全世界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原先科研基础并不雄厚的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如今,以省实验室体系、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具有广东特色的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正在不断推进。
“好事要快!我们实验室从筹备到运行,只用了3个月时间。3间院士工作室也已经启动,一批研发成果正在与应用对接。”鹏城实验室(即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科研发展部部长助理田李说。去年以来,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今年11月,第二批3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也已启动,向建设国家实验室目标扎实迈进。
在省实验室的各个展览厅中,记者看到大量在突破中的前沿技术项目介绍以及项目成果应用的可能前景,感受到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广东力补基础研究之短,建成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高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