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集中发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其中“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位列于首,足见省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全国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创新必须逐步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创新才有未来,有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但也应看到,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高端人才不足,关键技术、重要部件、先进材料高度依赖国外等短板。只有解决好这些短板问题,广东才能真正具备能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真正当好“两个窗口”。为此,广东必须在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上做深做实。近年来,广东在关键技术领域上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技术自给率已经提升到了72.5%。但在大量国际竞争激烈的关键性技术领域,受制于国外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建设一批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高端的科研人才。还需要建立完善合理、富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机制。我省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在科研管理上,还过于强调数量,对科研工作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还过于僵化死板,一些单位还存在教学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跟不上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能反映科研工作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搞“一刀切”管理。只有在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做到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热情才能持之以恒,我省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全面深入。
其次,要在运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做深做实。总体上看,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实施得较早,成效也较显着,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在全国算是较高的。但我省的经济发展毕竟主要从“三来一补”起家,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一直较大。如何让这些低端产业中的企业也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这就迫切需要运用科技创新推动我省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目前,我省一些技术水平低端、劳动密集的产业,生存还较为困难,许多企业虽有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自动化生产的愿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让这些企业能顺利走上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道路,一方面需要企业在提升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家、管理者以及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方面将有关工作做深做实;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大减税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将工作做深做实。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有志于创新的企业有动力、也有能力走上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道路。
再次,要在高质量打造珠三角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做深做实。我省的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目前珠三角也是我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具备现实条件的地区。但珠三角的9个城市也都存在着自身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不足。如深圳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但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短板。而广州虽然是我省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省会城市,在创新的活力和效率以及创新的体制机制灵活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珠三角的其他7个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也都各自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或短板。我省正努力将珠三角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核心,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发挥其对我省整体甚至全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珠三角各城市就要在发挥各自创新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弥补各自存在的创新短板。
最后,要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找到创新驱动发展突破口上做深做实。粤东西北地区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如何在加快粤东西北发展的同时,又保证粤东西北的发展质量,一个重要的关键是找到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目前来看,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粤东西北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有许多工作急需做深做实。尤其重要的是摆脱等靠要思想,努力把本土已经具有特色和基础的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努力做大做强。事实上,在现代农林牧副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等方面,粤东西北的科技创新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也是大有作为的。
总之,要想让创新驱动发展真正成为我省发展第一动力,把我省真正建设成科技创新强省,就需要在涉及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及调动全省各地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上将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形成一种全省上下联动协调的创新合力。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