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重要改革内容。近年国家试点的5条跨省区水质保护横向生态补偿的流域,3条涉及广东。与此同时,对省内跨市生态补偿的探索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随着一系列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因生态保护而潜在的区域发展失调问题有望破局。(4月24日南方网)
生态补偿是生态治理的重大制度设计。近年来,在落实跨省区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方面,广东与广西、福建和江西签订的跨省合作协议起到明显成效,九洲江、汀江—韩江和东江这三条跨省区的国家试点流域,水质均稳步向好。
研究表明,通常生态环境保持得比较好的地区不少是革命老区,经济上多欠发达。这些地方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求,但又面临环境指标的硬约束。以报道中的河源为例,作为欠发达地区,一直以来,为做好水质保护,积极履行市县政府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不惜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工业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报道中提到,当很多一线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还在努力提升时,地处粤北山区的一家污水处理厂早已提前实现了污废水的资源再生利用。这类环保公共服务的投入是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量很大,对于承担保护责任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只有全流域合力行动、合作共治,分担保护责任、分担保护成本,才能共享保护成果、共图协调发展。这是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所在,也是生态治理的一条必由路径。
为推进生态补偿,广东省相继出台《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和民间力量,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从“输血式”补偿到“造血式”补偿的转变。通过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和共建园区等方式,探索推进跨区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同时,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地方考核不再唯GDP论英雄。这些,都为推进生态补偿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广东要完成生态补偿的重大目标,和实现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一方面,广东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森林、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等目标。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不均衡的状况,区域差距拉大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推动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在生态补偿做出更大努力和更多作为。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的路子。比如,把跨区域生态补偿的机制和办法,结合广东各地实际,合理运用到省内生态补偿工作中。继续发挥好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结合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完善对口帮扶的机制。再如,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提高补偿标准,特别是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更加明确受益者和保护者的权责。又如,大力引导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义务。从而实现生态补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达到生态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双促双赢,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南方网茅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