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潜心研究和在应用中不断改进。笔者从26日召开的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获悉,2017年度获奖的产业创新类项目,大多经过5至8年的技术攻关,而基础研究类项目更是需要超过10年的研究。
省科技厅厅长、科技奖评审委主任王瑞军介绍,2017年度省科技奖共246项(人),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特等奖1项、一等奖30项。获奖项目充分体现了我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在2017年度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占总数的54.5%。
技术合同成交额 企业占比达93%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等举措,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在2017年度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完成的占总数的54.5%,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获奖企业总数的58.4%;而且,近3年企业牵头的获奖项目新增销售额2966亿元。王瑞军还介绍,2017年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49亿元,由全国第5位跃升到第3位,其中企业的成交金额占全省总额的93%,充分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输出能力显着提高。
近年来,我省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技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纷纷布局,逐步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从技术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培育形成了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本年度30个一等奖项目共获国家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近5亿元;同时,其中14项获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资助金额超过3亿元。
科技支撑绿色发展 12个相关项目获奖
近年来我省围绕绿色低碳、环境治理等实际需求,大力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本年度共有12个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创新成果项目获奖。如获一等奖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最新的变频压缩机和热泵空调,解决了常规热泵空调在低温制热量不足及高温制冷速度慢的行业应用难题,已广泛应用于华北多地的煤改电工程。这一拥有知识产权的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2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1项,近3年销售额达到34.9亿元。
获一等奖的沙角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50MW级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工程,共利用农林废弃物236万吨,节约标准煤71万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05万吨,总计发出超过30亿千瓦时绿色电量,直接经济效益达22.5亿元。
多个项目由粤港澳科研单位合作完成
我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创新合作机制优势,探索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产生了一批优质创新成果。本年度获奖项目中共有129家省外参与单位,占获奖项目完成单位的1/5,其中多个项目由粤港澳科研单位合作完成。如东阳光公司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的“冬虫夏草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技术标准5项,近3年销售额达21亿元。南方医科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完成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防诊治系列创新及其推广应用”项目,也是合作攻关的成果。
【部分一等奖获奖项目】
让岭南佳果“走得更远”
荔枝、龙眼和菠萝是高产而香甜的岭南传统水果。但相比北方的苹果、梨子,它们在储存和加工方面难度较大。由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科研课题——“岭南大宗水果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就为岭南佳果拓宽了出路。
项目完成人徐玉娟、吴继军、余元善告诉我们,荔枝、龙眼和菠萝等水果味道好又营养高,但在制成果汁时易变色变味,搞不好会变成褐色、带红薯味。它们制成果酒果醋品质不稳定,制成果干也会能耗高、品质差。这些因素限制了农民增收以及市场需求。
荔枝家族有上百个品种,哪些适合加工呢?科学家们首先为这些水果找出品质特征及DNA指纹图谱,筛选出适宜制汁的品种。他们找到果汁加工时变色变味的原因、味劣变的作用机理,发明了一系列加工过程保持品质并且高效节能的关键技术,研创了原料前处理技术及装备。原先一些亏本的加工企业,应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开始赢利。
公益性的科研成果为企业的技术应用打开新通道。岭南水果适合用于果酒果醋。他们优选出高效利用果内成份的发酵菌种,集成创新了岭南特色水果果酒、果醋和乳酸菌饮料的技术等。另一方面,虽然果干制作是传统工艺,但生产节能、卫生,并且能够提升品质的干燥新工艺,也有着许多高科技含量。他们构建了岭南水果新型果干制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开发了系列新型果干制品,将加工能耗降低了三成。
秸秆木薯蔗渣变成航空燃料
在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中,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马隆龙等人完成的“生物质水相催化转化理论及方法”,听起来似乎是理论性较强的。但我们在采访了该所所长马隆龙后,才明白其非常具有实用意义,有关研究可以将秸秆、木薯、蔗渣、木屑变成航空燃料。
生物质主要指植物、微生物及其废弃物,是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国家多个重要项目资助下,针对生物质转化进行深度研究,提出了水相催化转化新理论及高效转化技术路线,取得了原创性成果。
马隆龙介绍,生物质的利用既减少农村焚烧农林废弃物产生的空气和环境污染,又可以转化出高品质的清洁能源,达到双向清洁的环保效益。他们在这项研究中,明确了生物质的结构演变和转化机理,研发出转化过程的新工艺、技术和催化剂,从源头上解决了影响生物质定向转化的科学难题,从而带动了转化为航油、汽油和化学品的三条技术路径。生物质除了可加工成绿色燃料之外,还可以转化成价值更高的芳烃等化工原料;不仅如此,经过高活性的催化剂,更进一步转化成生物航油。9吨秸杆或者6吨木薯能够转化出1吨航油。
能源所这种生物质转化的航油,油品与常规石化航油成分组成非常接近,经过中国民航局测试中心的检测,各项指标达到国际航油标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技术突破,而且成本比前者降低一半。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有了规范
广东尤其珠三角地区是大肠癌高发区,广州的大肠癌发病率更是位居全国第一。针对大肠癌早期诊治的关键临床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
团队选取了大肠息肉发展到癌的5个关键节点、21个分子标志物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其中两种分子标志物可作为大肠癌的早诊标志物。
结直肠早期肿瘤中,有一种特殊的扁平息肉,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不好发现也不好切除,其中直径超过1厘米的叫做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刘思德团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大肠平坦型病变包括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概念,并发现了其“侧向发育”的关键机制。
这种息肉使用常规的内镜微创手段难以根治切除,且患者之后排便只能通过瘘口,非常痛苦。刘思德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微创术式——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可以在保全肛门的情况下,直接用内镜就可以完整地切掉肿瘤。如今,南方医院已经完成了近1200例此类手术,全球最多,世界各地的病人都慕名前来。
团队还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的规范性文件《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并提出了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评价标准。目前这一规范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这套规范,广州大肠癌筛查项目将患者的早诊率从5.1%提升到88.36%。
钻研16年对抗“增速最快”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来势汹涌,高发于青壮年,是目前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6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团队专心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治策略,证实了在化疗前预防使用拉米夫定,能显着降低乙肝病毒激活的概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B细胞淋巴瘤与T/NK细胞淋巴瘤,高发于青壮年群体,“不少年轻生命都被它吞噬。”
利妥昔单抗靶向化疗的出现曾给患者带来曙光。多年前,林桐榆牵头中国多中心试验,对中国B细胞淋巴瘤患者展开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证实,联用利妥昔单抗靶向化疗可提高B细胞淋巴瘤20%的疗效。因此,该药在中国注册并被推广,成为了目前中国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至今已有12万患者受益。
但是,被誉为“救命药”的靶向化疗留下了激活乙肝病毒的隐患。面对有瑕疵的治疗方案,团队成员绞尽脑汁想出路,反复实验找办法。项目组证实了在化疗前预防使用拉米夫定,能显着降低乙肝病毒激活概率,提高治疗安全性,该成果被世界权威指南美国NCCN指南推荐。
医学无止境。恩替卡韦的出现将治疗方案推向了另一个台阶。林桐榆研究团队发现,在靶向化疗前预防使用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更能显着降低肝炎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死亡率。谈及到这一结果时,林桐榆说,“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将粤港澳大湾区供水连成一片
15年来,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宏教授团队走遍广东155个五级水资源分区,并在2011年参与制定了省政府发布实施的《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为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陈晓宏团队的研究项目“变化环境下南方湿润区水资源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广东省雨水充沛、水网密布,似乎并不存在用水问题。但陈晓宏说,雨源型的来水过程非常随机,再加上省内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行到水穷处,坐看“数据表”。从2003年起,项目团队就开始收集大量前期观测数据。这项工作费时耗力,只要有水的地方,陈晓宏团队就去到现场。他们的足迹遍布省内122个县级行政区、155个五级水资源分区。
这仅仅是第一步,团队经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摸清了水文水资源全过程的量化描述和识别方法。
如今,最令陈晓宏骄傲的是,他们的研究汇集成《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摆上省内决策机构案头。省政府在发文时指出,该规划是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文件,是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陈晓宏在项目中首先提出“广佛肇、深莞惠(港)和珠中江(澳)”水源一体化方案。这个方案所调配的区域就是正在推进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大湾区范围内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以保障东莞、深圳及香港等城市的用水安全,有利于缓解东江满负荷供水压力,改善东江流域水生态环境。
用核心技术敲开LED企业大门
0.5毫米见方,肉眼几乎无法分辨。但在这方寸之间,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汤勇,联合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世界上可量产LED显示器件最小纪录,助力广东LED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巩固我省LED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占据国际市场半边天的领先地位。汤勇团队研究项目“半导体发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结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LED这种半导体电子元件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如今,繁华都市街道、隆重婚庆场合、家庭日常观影,都少不了LED的身影。但在8年前,LED不稳定又发热严重,无法实现批量生产使用,市场前景并不被看好。
当时,汤勇钻研电子热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正在苦苦寻找新的产业,对接技术。当了解到新兴的LED有发热严重的问题,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敲开了LED企业大门。核心技术与新兴战略产业擦出了火花。
汤勇在调研时发现,国际知名厂商制备LED器件有一个耐热过渡衬底汽化沉积的工艺环节,工艺难、成本高、质量打折扣。他另辟蹊径,从机械加工行业的角度,开创过渡衬底减薄工艺,把耐热陶瓷直接焊接到器件上,再研磨减薄。这种连技术人员都认为“匪夷所思”的做法,却出人意料地节约了制备成本,而且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在汤勇团队核心技术的助力下,广东LED器件封装企业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