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供电照明系统施工顺利完成并全线亮灯。 新华社发
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升温:2017年初,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粤港澳大湾区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再提速。昨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时间的演进,凸显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被寄予的厚望。
【前方反响】
决策共商 促进大湾区和谐共赢
粤港澳合作虽然不是新概念,但湾区发展规划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这将推动生产要素,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湾区内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代表委员最常提及的热词之一。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如何联通融合是受访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11座城市间如何搭建对话机制,共同合作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关键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建议中提出,要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区域和民间层面,则可以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应通过完善和创新现有建设框架,打造粤港澳合作大平台、推动对港澳真开放、开展强有力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协作,破解现有粤港澳合作交融困局,促进港澳居民及各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便利发展和自由流通,实现粤港澳区域合作跨越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娜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制,推动大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共建互融。
全国人大代表、鹤山市古劳镇下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温艳嫦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今年两会期间,她拟建议国家加快大广海湾区建设,希望通过大广海湾区建设让江门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之中。
产业共建 推动大湾区产业融合
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给广东金融改革创新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今年准备了涉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金自由流动、规范支付领域管理等内容的议案和建议,呼吁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金自由流动。他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金自由流动,这将为三地金融发展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广东金融发展开拓新的业务、带来新的机遇。“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粤港澳资金流动通道辐射到东南亚及非洲各国。”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此次有3份提案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朱鼎健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合作具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和内涵。他建议将广深创新走廊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战略创新带,将其打造成为国际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高新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示范区、粤港澳及全球青年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要素高效流通实验区等。首先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系统研究分析,清查改革重点,实行更加开放政策,建议在金融、专业及科技服务等领域率先突破,实现粤港两地更为深入的资源要素整合、科技创新产业聚集。
“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多地产业共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外集团副董事长周勇则认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将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可以发挥自身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港珠澳大桥的贯通以及未来通车的广深港高铁,也将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任督二脉’。”
文化共生 提升大湾区发展参与感
三地在推进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也需要更多交流,互相推进融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注重人文价值链的发掘、融合与利用的提案》中建议,建立大湾区11座城市文化交流合作专项联席会议制度,全方位开展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入发掘、融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人文价值链,塑造湾区文化竞争力。
他说,古往今来,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人文元素的交融,始终没有中断,也必将是未来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力量,更高层次的竞争力。他认为,大湾区各城市必须重视发掘总结同源同质的人文价值链,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蔡冠深还建议,大湾区11座城市应各自成立专责小组及当地名人文化交流机构,专门负责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事项,结合珠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大湾区城市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全方位开展城市间文化交流合作。
马化腾认为,应通过文化共生,来促进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参与感。比如,出台政策鼓励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为优秀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
人才共融 拓展大湾区人才发展空间
没有人的融合,发展就会流于形式。今年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与其他5位粤港澳高校负责人一起发起调研,形成了“关于构建湾区联合大学 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磅建议。他说,“目前整个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其中香港高等教育最发达,广州次之,澳门、深圳、珠海居中,其他地区相对薄弱,且粤港澳三地制度差异明显,体制壁垒较大,尚未形成协同发展机制,也缺乏有效的共享与合作平台”。
6位校长建议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学合作、社会参与创建一所新型联合大学——“湾区联合大学”。“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学合作创办,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集聚三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新大学生交流合作项目,通过引进国际顶尖大学组建联合学院,实现国际一流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汇聚;通过学分互认与交换,促进粤港澳高校学生广泛流动与跨校学习;通过合作创建湾区创客教育中心,资助学生创业实践。”
“人才的聚集和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朱鼎健委员认为应该要加深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鼓励三地高校之间,开展更多开放性培养项目,多措并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比如广泛开展本科生2+2、3+1联合学位培养项目。
【后方连线】
大湾区建设将使三地经济更开放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广州是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联动周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端资源集聚,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促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湾区。
促进大湾区空港群、海港群与国际互联互通
“大湾区建设会使得三地的经济更为国际化、更为开放。”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使得大湾区的空港群和海港群能够更好地跟国际市场互联互通,更好地发挥香港、澳门“自由港”的优势,能够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的优势,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形成更为开放的经济。毛艳华称,“这是出台实施规划后很重要的期待”。
其次,毛艳华认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使该区域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此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已出台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规划,提升大湾区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更好地发挥香港国际科创资源的优势以及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环境。而出台实施规划后,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广深创新走廊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毛艳华认为,无论从经济总量、创新能力或者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来看,广州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那么,广州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毛艳华从五个方面谈了他的看法。
首先,广州是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港口或者是空港,都是国际级的、世界一流的。”毛艳华称,因此广州应该发挥枢纽城市、国际化城市的优势,来促进湾区的对内对外联系。
第二,广州在基础设施上非常有优势。广州是我国很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另外广州还有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国家级开发区。通过这些开放优势来加快穗港澳三地资金、货物、人才、信息等各要素的互联互通,特别是深度流动,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利合作。
第三,广州要发挥科技资源、高校密集的优势。“广州有高新区、大学城,有很多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超算中心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优势,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建设来提升广州科技创新枢纽的地位。”毛艳华称,广州要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的建设,提升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广深创新走廊广州端口的作用,推动自身科创枢纽的地位,带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四,广州要在开放型经济建设方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毛艳华认为,湾区的本质就是开放性、国际化。“广州下一步尤其要建设好南沙自贸区和南沙新区,把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合作平台来抓好。”
另外,广州旅游业发达、旅游市场巨大。毛艳华表示,广州还可充分发挥珠江口海岸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好南沙邮轮母港,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旅游资源的建设。
深圳:抢抓大湾区建设机遇
昨天,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记者了解到,深圳将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粤港合作框架下,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这两个重大平台,努力推动深港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昨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粤港澳大湾区”放在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板块中,而去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时是放在港澳合作板块中的。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拓展深化,它是国家区域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促进我国香港、澳门与内地互利合作,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郭万达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是4个“核心城市”,4个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将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
位于深港边境的河套地区,也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去年1月,深港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去年底,《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年)》发布,宣布“河套-福保片区”将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导入服务深港两地的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形成“深港创新合作新前线”。
珠海:启动城市新中心建设
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路桥相通的城市,为迎接港珠澳大桥时代的到来,加速珠海融入大湾区发展,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部署,已于2017年底启动横琴新区、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区域建设,并以此打造珠海城市新中心,以推动优势一体发挥、资源一体配置、政策一体覆盖、产业一体布局、利益一体共享。
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川介绍,横琴等三区一体化发展将有利于珠海进一步推动对澳对港深度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和香港要素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通过推动横琴、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以港珠澳大桥延长线为纽带的桥头堡经济板块——“大桥经济区”,为香港物流产业“西拓”提供广阔空间。
根据规划,横琴重点发展休闲旅游、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保税区和洪湾片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仓储物流、跨境电商、信息服务及先进制造业,并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十字门北片区重点拓展商务办公和会议、会展服务功能。
“一体化区域将在政策措施上优势互补,在体制机制上优势聚合,在城市功能上优势叠加。”杨川表示,力争在10年内将一体化区域打造成特色突出、功能带动明显的“大桥经济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资源聚集中心、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全面建成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发展成为珠海城市新中心。
佛山:推进六大规划编制工作
昨天,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对此,记者从佛山市规划部门了解到,为迎接大湾区时代的来临,今年佛山将强化市级在规划编制、政策指导、监督协调等方面的统筹职能,扎实推进六大规划编制工作。
六大规划包括: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编制、禅南顺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治理系统、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谋划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订以及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其中,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编制、禅南顺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是为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而配套出台,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则定位粤港澳大湾区西部航空枢纽。
另外,作为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禅南顺高端创新集聚区的建设尤其受到关注。目前佛山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正式选址集聚区内的三山新城。该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四大省级实验室之一,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佛山、扎根广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