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深圳市民收到了第一份“大礼”。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深圳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从2016年国务院下发公文开始,全国诸多城市都在申报该示范区,但第一批获批的城市只有深圳、太原和桂林。深圳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创建示范区又意味着什么?可持续发展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深圳的城市建设未来要往哪里发展?南都记者采访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专家认为,深圳在向成熟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创建十个示范区
深圳入全国首批
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显示,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文件中对于示范区作用的表述为“形成若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现实样板和典型模式,对国内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对外为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换句话说,示范区是一个城市样本,将作为“中国经验”推广到全世界去。
作为深圳创建示范区申报材料方案参与人之一,CDI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说,他们2017年年初开始准备材料,先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这一版的申报材料。
申报内容的关键词是如何“用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两份材料,一份是规划短期目标,直至2020、2025年的可实施方案,另一份是规划到2030年的方案,这一份方案则上升到国家层面,最终达成深圳可持续发展变“中国经验”的目标。
胡振宇介绍,在申报的过程中王伟中调任深圳市委书记,曾任职科学技术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的王伟中,作为专家型官员给予了不少专家建议。
深圳太原桂林
代表三种发展类型
首批为什么选择深圳、太原、桂林三市?看上去,这三座城市完全没有共性。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解释,实际上,这是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选一个代表性城市,三个城市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类型。
深圳作为沿海创新城市,代表我国改革开放较高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太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面对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压力、就业机会、产业空间转型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而桂林一直以优渥的生态环境出名,如何把生态资源变成发展优势,这也是桂林的课题。
针对三所城市不同的特性,国务院在批复中也指出了发展方向。对于深圳创建示范区的表述则是:重点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等问题,集成应用污水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修复、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工程,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转型:可持续发展是“必修课”
去年8月,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建设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这也就是申报示范区的材料之一,先是指出了深圳城市发展主要面临“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
对于这三个方面,胡振宇解读,深圳作为一个人口即将突破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不管是自然环境承载力,还是土地资源发展都面临不足的问题,如何持续性推进城市发展,实际上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深圳从“移民社会”转向“成熟社会”,破题的关键点就在“可持续发展”上。
举例来说,人口汇聚到深圳,随着平均年龄的增长,深圳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公共资源,而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这些统统都是短板,是市政服务的缺失,这些都要补齐,这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在建设方案中,到2030年的目标,分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高地建设、资源集约利用、美丽深圳建设和健康深圳发展。以健康深圳为例,目标到2030年,深圳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7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医保参保率大于9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低于21%。达成这一目标,实际上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