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半年突破4万亿,增长7.8%,明显超出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7%的预期目标。经济“超预期”增长有效巩固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广东仍然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发展不协调突出、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一系列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总量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认识到没有经济增长的稳,转型升级就缺乏必要条件;过于求稳、不求进取,质量效益就得不到提升,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一步广东应珍惜当前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为谋“进”创造的良好条件,适时有度地求进,力争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有所突破。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加、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加大补短板力度,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坚持制造业立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长期来看制造业是劳动生产率最高、技术进步最快的产业部门。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世界工厂,制造业是广东实体经济的根基。近年来很大程度上由于服务价格上涨远超工业品带来的“价格幻觉”,导致广东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比快速下降,也影响到制造业在广东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制造业依然是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广东经济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强化综合制造能力优势,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运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创意、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
立足珠三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空间分布上是高度不均衡的,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发生在少数几个超大城市,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具备创新活动大规模密集发生所必需的科技创新的思想与知识集群、公司集群、产业集群,创新的文化土壤,以及企业、大学、研究所和政府之间有效协调互动等一系列要素。目前,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要素条件。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立足珠三角,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众多,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强等优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和新业态,抢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努力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补的“1+1+7”创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领先、带动力强的创新发展极。
加强产业共建,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工业不发达、产业支撑力不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长期以来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最直接原因。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整体布局、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能够使粤东西北地区摆脱后发地区割裂式承接低端产业的传统路径,转向融入珠三角产品内分工体系,介入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对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实现高水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产业共建,要强化合作双方责任。帮扶双方要共同制定产业转移共建目标和规划,联合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积极探索推广“龙头+配套”“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着力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延伸和对接。加快完善产业园区合作共建长效机制,制定产业转移园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以及经济指标统计、财税收入分成等实施细则,在园区的建设、运营、收益上,形成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
降低综合成本,重振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推动供给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要素重组、资源再配置的过程,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相关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近年来,由于投资环境、综合成本压力等原因,导致实体经济回报吸引力不足,不论全国还是广东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资本外流、产业外迁现象日增,甚至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危险苗头。必须重塑广东营商环境新优势,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降低企业税负、要素成本和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重振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高度重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带来的对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以及对各种要素成本的直接推动效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强化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长效机制和基础性制度建设,着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避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对实体经济竞争力造成损害。